一张五洋店号发票引出的话题
这张发票属于标准的民国发票(图1),尺寸较大,长24厘米,宽12厘米,棉宣纸质地,红色单色印刷。来看印刷的文字,右上角为“发奉”两个楷体大字,即“发票”的意思。下面是两竖排小字:“凡遇关税,贵客自理,早晚市价,书票为凭,沿途诸险,概不负责”,这大致相当于卖家的免责条款。中间下端还有小字:“外加,出栈、下力、印花”,这属于买家购物后的各类附加条款,包括栈房、运输、税票。发票左上端是“宝号,台照”,再加日期“民国,年,月,日”。发票左下端是店号名称:“镇江豫丰五洋沙布号发票”,两边各有小字:“地址:大西路太和里口”,“电话:五零八号转”。
发票上的字迹有三种,因为是连写,有字不识。一种为毛笔书写,“□线贰大支,计新币壹百叁拾元,讫,电话局台照,民国卅二年七月□日”。另一种为红色钢笔所写,“机械修理□,木棉条”。还有一种是黑钢笔所写,在发票下端有横写的阿拉伯数字,惜太潦草。发票最下端还有3枚“贰分”面值的中华民国印花税票,税票图案是绿色印刷的杭州六和塔图案,所以税票上加盖“江苏、镇扬区”字样。
此外,这张发票上的印戳也有意思,一枚是“洋货两讫”中文戳,类似于“银货两讫”的含义,指的是双方完成交易,并结清款项,其盖在税票和发票上。另一枚在发票右下端,是篆体朱文圆印,印章内容类似于篆体“水谷”两字(图2),但不能肯定,不过印章风格却属于日本。再联系发票的时间,民国卅二年即1943年,属于抗日战争时期,镇江处于沦陷期,那么这枚日式风格的印章就有出处了。它可能是当时的商业监管机构,也可能这本身就是一家有着日商或日货背景的店号。
镇江开埠通商后,有许多商号经营进口面粉(洋面)、煤油(洋油)、肥皂(洋碱)、香烟(洋烟)和洋烛,称作五洋店。
香烟是其中的主要商品,初因我国百姓习惯于吸用水烟、旱烟,业务有限。英美花旗等外烟公司,乃大做广告,赠送大量奖品,局面逐渐打开。以后国产厂商如南洋兄弟、华成等厂出产的香烟,和外商竞争也很激烈。陆续又有大东、大东南等国产厂也来镇推销,都大做广告,大发赠品。吸食香烟者亦日益增多,经营五洋号的商号们也改以香烟为重点,甚而专营香烟。以后组织同业公会时,即定名为烟纸业,则完全以香烟为主体了。
民国初期,镇江经营五洋香烟的大小同行有70余家,其中大同行约10家左右,称为“经理家”,实际上就是批发商。他们分别和上海中、外烟厂订有经销契约,经销范围除本地及邻近县之外,有的还包括整个苏北地区。在经销范围内,即使有人直接到烟厂批购香烟,厂方亦必须通知经理家,并将规定佣金扣交。当时镇江香烟交易非常活跃,有时新牌香烟为了扩张营业,和老牌、名牌香烟争夺市场,不惜临时大幅度削价和大量附送赠品或附发奖券,常常轰动市面。有的经理家还同时经理几家烟厂的多种牌子,更为同业所瞩目。小同行即大小门店或零售店,他们奔走于经理家之门,争取早配、多配香烟。高峰时一个经理家年销售量可达四五千箱(每箱五万支)。当时著名的经理家有徐辉记、义隆、华丰、新生等。
回到老发票上,电话局在“镇江豫丰五洋沙布号”买的是一种线纱和木棉条。这家店号位于大西路太和里口,“太和里”因附近有太和药店故名,其北至大西路,南转东至平安巷,是一条二百多米长的小巷子。两年前,记者曾专程寻访过“太和里”,当时周边已拆迁,一条巷子里只有两三户人家还在使用“太和里”的地名牌,附近的平安巷也有不少镇江老式民居建筑,可惜外观仍有待修缮。只有附近金山街道杨家门社区居民委员会的门脸一新,让人感到老街巷新生的力量。
无独有偶,任先生还查到民国镇江的一家五洋店。颐成五洋店位于大西路三善巷口,经理是回民杨锦生,其与人合资共同经营。这家店经销颐中烟公司出品的哈德门、品海、翠鸟等名牌烟,以及名牌大厂生产的煤油、肥皂、火柴等,整批进出生意很大,在烟业同行中颇有影响。杨锦生抗战前,还在丹阳同江子连、王秩九两人合资经销亚细亚煤油,后来杨锦生另外创立了大胜煤油公司。
记者也在网上找到一家镇江五洋号,巧的是也在大西路。来看这家店,这也是一张老发票(图3),有点类似解放之后的横式发票。发票日期是“38年11月6日”,店名为“华隆五洋号”,可惜图片不清晰,但可看清这家店位于“镇江大西路六四六号”,卖的是“祥茂皂”,这应该是一种肥皂,系五洋号的主要经营品种。其数量为“20条”,单价为“750”,计洋为“15000”。发票上盖有两印戳,一个是“华隆号”的商家大印,一个是姓名章,可能是店老板印。让人惊诧的是,发票背面竟贴着9张中华民国印花税票(图4),分两种,一种是5张一分面值加盖“苏南,改作壹圆”,一种是4张二角面值加盖“苏南,改作拾圆”,看来这一时期印花税蛮高。
“镇江豫丰”是“五洋”和“沙布”兼营的店号,这样一种销售组合兼顾了两大行业。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镇埠经营洋货的店家主要有:位于租界三马路的钧记,位于租界大马路的协和,位于租界二马路的新义和,位于柴炭巷的丽记,位于万家巷东的永丰。这些经营洋货的店家多兼营绸布,营业尚称发达,且东洋货尤为畅销,深受市民阶层的欢迎,从中可见日货在镇江的销售由来已久。当时镇埠经营纱线业的店号也不多,有位于银山门的德泰隆,位于小街的徐泳泰,位于薛家巷口的德和,位于小街的生和祥,这几家店的营业范围均不大,除少数客帮外仅供本埠织布业及毛巾业之用,如果布厂之稍大者,均直接购自上海,故纱线店号营业无大利润可言。营业稍好者唯德泰隆和徐泳泰两家,其余皆平淡。
清末民初,随着国外资本不断渗入和日货的倾销,镇埠商铺的传统商品面临一定程度的滞销。但是仍有一批商家从中看出了“洋货”的好用和商机,决定开设商铺专卖洋油、洋碱、洋烟、洋面等,这便是“五洋号”的由来。比如“洋油”就是煤油,镇江开埠后,美国的美孚油、荷兰的苏门达腊油、英国的德士古油以及俄国油等充斥市场,并分别在江边建造了大储油池,一下子镇江成为大江南北重要的煤油转输基地。后来,不少五洋号在经销品种中加进了“洋火、洋纱”这类商品,这可能就是“镇江豫丰”会把“五洋”和“沙布”同时加入店名的原因,至少在这家店里,“沙布”也是一个“主打商品”。
从去年以来,在全国防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口罩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在防治疫情中具有很好的阻止病毒传播的作用,口罩的主要组成就是纱布。此时,再来看“镇江豫丰号”经营的“沙布”,可能别有深意。
纱布除作为民用品之外,还可充当战时军需物资如制作口罩。我国第一位发明医用简易口罩的是伍连德医生。1910年哈尔滨暴发鼠疫,时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的伍连德到哈尔滨进行防治。为防止鼠疫通过飞沫传播,他发明了一种纱布口罩,用双层纱布夹一块吸水药棉,被称为“伍式口罩”,当时民众纷纷戴上这种口罩,感染率大大降低。1911年4月在奉天(今沈阳)召开的“万国鼠疫研究会”上,这款口罩受到各国专家赞扬。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让中国军民有效防护日军毒气,1937国民政府军工部兵工署编印了《简易纱布防毒口罩之制法》(图5),对简易纱布口罩制作进行指导,挽救了许多抗日将士的生命
民国没有超市,我们现在会去超市买生活必需品;那么民国时提供生活必需品的是什么店?任先生认为在当时林林总总的店铺中,找不到一家像五洋号这样的“刚需”商铺。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烟酒店,也不是解放初期杂货店的概念,五洋号是几类特种商品的特许专营店,其中很多是百姓的生活必需品。由此来看,大西路上有这么多家五洋号是有原因的,它更多属于“社区便民店”,其为服务民众所生,也被历史无情淘汰。(竺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