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郊唯一一块湿地贡米田游客解锁“钓螃蟹”体验
树叶落在人行道上,人们踩过发出清脆的响声,早晚的风凉丝丝的,秋天咬着正午的太阳穷追不舍。如今正是村民一年中最期待的丰收季。
今年,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东良各庄村的秋收要比其他村庄来得晚一些,村里80余亩的生态稻田,是京郊唯一一块湿地贡米田。中秋国庆假期期间,东良各庄村推出秋日“钓螃蟹”活动,吸引游客进村体验,这是该村第一次将稻田养蟹模式推向文旅市场,东良各庄村村支书王文军说:“从这几日的效果来看,这样的模式被游客接纳和欢迎。”
这几日,东良各庄村不断有来往的游客车辆,不少往外走的人手里提着一袋螃蟹,大概率是他们在稻田边的“战利品”。“钓螃蟹”体验,是东良各庄村秋收体验活动的主要内容,走到稻田边,便能看到一排坐着小座椅、手拿钓竿的人。
这是特别为钓螃蟹设计的钓竿,主体部分和普通的钓鱼竿没两样,特别的是,鱼钩部分被换成了一个吊笼,里头用铁钩固定着螃蟹喜欢吃的饵料,一般是鸡肉或鸡内脏。鱼线扯紧,吊笼便会收缩关闭,鱼线放松,吊笼则打开。
王文军在现场观察着,见到“钓蟹困难户”,便走上前热心教学。他说,水流多的地方蟹就多,先要占据优势位置。再来就是放竿,动作要足够轻柔,“响声或者动作,都会把蟹吓跑,要想钓上来,必须足够有耐心。”
稻田钓蟹,村里一天就有好几百人光顾,这样的热闹,在年初村庄举办冰雪活动的时候也曾出现过。东良各庄村位于北京的“边上”,过了稻田边那片树林便是河北。王文军说:“以前村里很穷,没什么发展机会,后来依靠特有的稻米种植基础和水土资源,我们把农业和观光结合起来发展。”
如今,东良各庄村实现了农文旅结合概念向实际的转变,年初,东良各庄村依托收割完的水稻田,打造了一个冰雪世界,那次尝试让王文军看到了村庄在农文旅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利用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把第一产业做得更加红火。
钓螃蟹就是在发展中的又一次尝试。8月初,东良各庄村也遭遇了那场百年不遇的暴雨袭击,水稻田里的积水没过了即将收获的水稻,王文军回忆,当时是在当地找人借了两台大型抽水机,才让稻田得救。
“中秋国庆黄金周,大家都在想靠什么吸引游客。”王文军把方向定在了稻蟹共生上,这是他一直以来想尝试的种植模式。“我们的生态稻田有发展稻蟹共生的优势,大雨后,我们买了蟹苗投进稻田,效果很好,螃蟹都吃得很肥。”他说。
借着“钓螃蟹”的契机,东良各庄村开发了稻田观光、种植文化课、稻田绘画等环节,丰富游客体验。游客多是一家子结伴而来,小孩在稻田间奔跑,打闹声可以传得很远。王文军说:“城里的孩子很少接触到种植,已经离土地很远了,通过接触和实践,村庄可以为他们提供学习农耕文化的机会。”
东良各庄村种水稻的历史悠久,长沟的御塘稻更是北京地区三大优质稻之一。王文军说:“清朝乾隆皇帝吃的就是我们稻田里种出来的米。”贡米,是过去对稻米品质的最高评价,民间也流传着御塘稻“九蒸九晒”之后犹如新米下锅的说法。
“好水养好米,这80亩生态稻田尤为珍贵。”因为养蟹,稻田的水位高了几分,让收获也推迟到10月底,不过这并不影响稻米的品质。近年来,王文军带动村集体,把稻田收获的新米经过生产加工,包装成村庄品牌的御塘贡米出售,“贡米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为村里多添一份收入。”
傍晚时分,家住房山城区的李先生带着女儿来到东良各庄村,他手持钓竿,静候肥蟹。他是湖北人,听闻这个在北方种水稻的村庄,就带着女儿前来观光,“坐在这里,看着眼前的稻田,很惬意。”
晚风袭来,天气渐凉,家长们叫住奔跑的孩童,给他们穿上长外套。暖黄的夕阳照在水稻田上,夹青的麦穗也变得灿烂起来,岸边时不时有钓上螃蟹的惊喜声。王文军看向稻田的远处,那边,是用稻草装扮成的螃蟹形象,配合着近处的稻子,被小朋友装进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