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娥江大闸:治水拓城的里程碑
一条曹娥江,流淌着绍兴几千年的历史。南宋《嘉泰会稽志》记载,曹娥江在会稽县东南七十里,位于剡溪下游。因接近杭州湾,河口受海潮影响较大,潮水倒灌的现象在历史上常常发生。
今日的曹娥江畔,江风浩浩,水阔天青。雄伟壮观的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屹立在曹娥江入海口,在整治曹娥江水患、防潮(洪)治涝保一方平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绍兴东北约30公里处,在举世闻名强涌潮作用的钱塘江畔曹娥江河口,惠及浙东百姓的“中国第一河口大闸”曹娥江大闸巍然矗立。“2003年我们来的时候,方圆百公里没有常住人口,海涂只能养养鱼虾。2009年大闸建成至今,这里发展很快,已经成为绍兴大城市北进、融入大湾区开发和产业发展的新高地。”11月10日,在曹娥江大闸陈列馆内,绍兴市曹娥江大闸运行管理中心总工程师王柏明为全媒体采访团介绍大闸的建设与发展情况,作为建设参与者与见证者,他内心依然十分激动。
在曹娥江大闸左岸有一亭,亭中有一碑,上书“安澜镇流”4个大字。安定钱塘江的潮水,节制曹娥江的洪水,这就是对曹娥江大闸重要作用的注解。
“钱塘雪浪与天平,小入曹娥亦有声。”作为钱塘江最大的支流,曹娥江的惊涛骇浪、波澜壮阔之景,自古就引得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有屐痕墨韵。据文献记载,曹娥江上游源短流急,下游受钱塘江潮汐顶托,形成“南洪北潮”格局。每年夏秋,频繁的台风带来强风暴雨,曹娥江上游滚滚洪水急速向下肆虐,河口的钱塘江潮水则逆势涌入曹娥江,沿江人民苦其久矣。
某种程度上说,绍兴的历史就是一部治水史。“钱塘江是一条多泥沙的游荡性河流,泥沙荡到哪里,哪里就要出险情。”王柏明说,建设曹娥江大闸是绍兴围垦治江的历史必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004年12月8日,大闸基础工程打下第一桩,整座大闸打下了10万米的管桩。”……循着陈列馆内一张张史料照片,曹娥江大闸从2003年10月1日围堰动工,2005年12月30日主体开工,2009年6月28日竣工的2000多个日日夜夜在记者眼前浮现。经过建设者们的艰辛拼搏,共设28孔挡潮泄洪闸,每孔净宽20米,总宽697米的曹娥江大闸如巨龙锁住涌潮,绍虞平原百姓许多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曹娥江大闸建成后,明显提高了曹娥江两岸防潮(洪)和排涝能力,阻挡了钱塘江河口风暴潮内侵。“大闸自投入运行以来,经受住了多次台风和梅汛的考验。今年的两次台风——‘烟花’和‘灿都’袭来时,大闸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曹娥江大闸运行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过寒超说,“烟花”过境时,大闸潮位监测数据达到了有监测数据以来的最高潮位,曹娥江大闸又经历了一次考验,为下一步运行管理积累了经验,“‘烟花’肆虐期间,曹娥江大闸提前3天预泄1.46亿立方米,泄洪排涝9.06亿立方米,累计排水10.52亿立方米,降低了曹娥江下游河段洪水位,最大限度减轻了灾害损失。”
除了防潮(洪)排涝效益显著,曹娥江大闸还在水资源利用等方面发挥着多重效用。
据介绍,大闸建成后,闸上江道形成了河道型水库,库区水质已淡化,多年平均可增加利用水量6.9亿立方米。同时,通过这些闸上水库向两岸平原河网引水,增强了河网水的流动性,提升了绍兴平原水质和水环境。而萧绍平原和姚江平原连成一体,又为浙东引水工程的正式实施和上游钦寸水库的建设创造了条件。
“目前曹娥江闸前水质基本保持在Ⅲ类水以上,上游水质达到Ⅱ类水。”曹娥江大闸运行管理中心设备运行科科长程新闯表示,水质改善提升后,鱼多了、鸟多了,大闸就像一个生态公园,水天一色尽风光。
记者了解到,在闸上河道内取水的市应急备用水厂工程投入运行后,向袍江新区的企业供水,置换出小舜江优质水用于居民生活,并降低了企业用水成本。此外,浙东引水工程自2013年开始运行,已进入常态化引水,通过闸上江道向东引水25.86亿立方米,大大缓解了浙东地区的缺水现状。
曹娥江航运条件的改善,也为两岸物资运输创造了极大的方便。程新闯告诉记者,杭甬运河曹娥江段9公里500吨级航道通航保证率从建闸前的50%左右提高到90%以上。
从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经验看,围绕主要河口或江河布局城市,是一个普遍规律。曹娥江大闸的建成,不仅是绍兴,浙东乃至中国水利史上的一大创新,是大禹治水事业的延续,是绍兴千百年治水史的新篇,同样是一曲创新创业的乐章,是一首绍兴大城市向北拓进的颂歌。
这座在海涂上崛起的大型水利工程加快了绍兴从“镜湖时代”迈向“杭州湾时代”的步伐。“大闸的建成,为滨海新区两岸构筑了防御风暴潮的安全屏障,也为两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是融入大湾区开发的重要基础设施工程。”王柏明认为,随着大闸的建成,曹娥江防洪标准的提高、水资源的保障、水环境的改善,有效提升了河口两岸垦区土地的使用价值,为绍兴大城市北进,开发建设滨海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
可以说,作为绍兴大城市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曹娥江大闸的建成,对绍兴今后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今,滨海新区承担起了接轨大湾区、服务大产业的历史使命,成为对接上海、融入湾区的桥头堡。前不久在越城区举行的第十届中国医药生物技术论坛暨第二届绍兴生命健康产业峰会,又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未来,还将有一座集产业、科技、文化、金融、商务、旅游于一体的“健康新城”在滨海新区崛起……
在曹娥江大闸的中控室,记者看到,有几个显示屏是专为观测鱼道服务的,即在鱼道内安装高清水下探头,鱼道口也安装有探头,以此观测鱼道里的一举一动。
什么是鱼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鱼道是鱼类上溯洄游通过水坝、水闸等障碍物的通道,是拦江工程中用以连接鱼类洄游路线的重要设施。
在大闸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了一条长四五百米的水道。“这就是鱼道。作为鱼类洄游的生命通道,是常年贯通的。”程新闯告诉记者,大闸在建造之初,就考虑到了海鲈鱼等洄游性水生生物的生存,“鱼道的存在,为鱼类繁殖、捕食、越冬提供了便利,保障了鱼类的种群数量和生物的多样性。”
为减轻工程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在大闸左岸堤防和右侧导流堤上分别设置了一条鱼道。同时,为了更好发挥鱼道的作用,在大闸建造之始,曹娥江大闸运行管理中心对鱼道设计进行过多次论证。
“鱼儿很聪明,它对水质、水流、水温很敏感,能够感知到水压差,这也是它们能找到鱼道所在的原因。”程新闯说,鱼道的存在能帮助鱼儿找到“回家”的路。
小小的鱼道,是维持鱼类多样性的一个窗口。截至目前,工作人员已在鱼道中观测到30多种鱼类。
每年3月到6月,这些鱼类要到淡水水域产卵,到10月至次年1月,又会洄游大海。工作人员还会根据观测数据,有效把握鱼群动向,当鱼道中过鱼数量增多时,根据大闸两侧的水位状况,在条件允许时开闸纳苗,确保鱼类能有效地进入曹娥江。
这是我第一次参观曹娥江大闸,当然,在与它亲密接触以前,我已读过无数有关它的报道。但当我站在大闸桥廊上,才切实感受到一种震撼。我的脚下是28孔钢闸门组成的泄洪闸,前方是一望无际、烟波浩渺的钱塘江。向远处眺望,同样雄伟壮观的嘉绍大桥似近在咫尺。
我也很自豪,因为这项工程建设得不容易,更是因为家乡绍兴把这项不容易的工程建起来了,还成为了国内外大闸建设史上的一个样板。
如今曹娥江大闸也被打造成了观光景区,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从大闸左岸走到右岸,一路上能通过浮雕了解到曹娥江流域的典故传说和名胜古迹,感受到绍兴的水害治理历史是何其悠久。
在绍兴2500多年的建城史上,留下了无数治水佳话。从大禹治水到东汉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修筑鉴湖,再到明代绍兴知府汤绍恩筑三江闸调洪蓄水……古往今来,绍兴建造起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治水工程。
建设曹娥江大闸,亦是绍兴人对先贤治水精神的一种传承。可以说,曹娥江大闸不光是一个水利工程,也是绍兴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上面印刻的是不断奋进、勇于开拓的绍兴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