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一中少年写诗 捧回全国作文大赛特等奖
海峡网讯 (厦门日报 记者 佘峥)本周一,厦门一中高二男生柯舒麟凭借组诗《穷》,获得第十三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特等奖。
这位理科生写道:云朵与风是贫穷的,他们在天地间漂泊,风为她吟唱一曲忧歌,从相思的窗前走过
这是这项赛事举办13年来,福建学生首次获得特等奖。本届大赛,全国有十人获得特等奖。
不过,比起这个首次,人们更吃惊的是,在中小学的考场作文中,诗歌是被屏蔽的题材,但是,这位厦门男生最终以诗取胜。他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写诗,现在他仍然会在解数学题的当中,匆忙写下诗句。
柯舒麟昨天说,写诗时,并不需要先布局,他说,有些时候,句子就在那里,它本来就存在,你如何去设计它?
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和《课堂内外》杂志社联合主办,每年10月启动,包括初赛、复赛和总决赛,总决赛于次年8月在北大举行。这项有着13年历史的比赛,被称为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作文赛事,二等奖以上获奖者,可以获得北大、北师大等38所名校自主招生的资格。
今年总决赛8月5日在北京举行,1700多名高中生参加,据说这是从100万名参赛选手中产生的。题目当场宣布:《穷》!这似乎是给这些不懂穷的孩子一个下马威,他们要在两个半小时完成。
他昨天说,他没有用很长时间,便决定再次以诗抒怀,这应该有独辟蹊径的考虑,更重要的是,诗歌一直是这位少年的热爱,他陶醉于诗歌的美感之中。
柯舒麟用了大约一个多小时完成了组诗《穷》。在昨天被本报记者问及用了多长时间来布局时,少年吃惊地说:没有布局!有些时候,诗歌的句子就在那里了,不是你写出来的!它就在那里了!
柯舒麟的指导老师之一、厦门一中语文老师钟斌说,比赛结束后,柯舒麟把自己抄在准考证的诗给钟斌看,钟斌认为,没有写出诗的韵律美,不过,胜在辨证和哲理:讨论了永恒与短暂、拥有与失去、爱情与婚姻、目的与手段、言语和思维、现实与梦境、诗与美等多重关系,探究了穷困、贫瘠、无限、富裕等哲学因子。
这首组诗的确以“哲理意味”胜出。评委会的点评是:这首诗文句简洁多变,语言节奏自然,抽象概念与具体意象对应,既富哲理意味,又不失之于干枯,体现作者相当不错的诗才和诗思。
厦门一中的微信公众号因此把柯舒麟称为“小诗人”,不过,这位17岁的理科生并不认为很贴切,在同学当中,他以思辨性的议论文著称,并不是很多人知道他在写诗。
这位少年看上去和普通男孩没有什么两样,但显得更加细腻。他带着疏离感,礼貌地接受采访,他认为人们对诗人有很多误解,柯舒麟说,我对待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有不同的态度。
和很多文学少年不同的是,他没有特别崇拜的诗人。不过,柯舒麟引用台湾一位诗人的话来说明自己对诗人的理解,大意是:诗人的浪漫不是别人以为的,内心狂热的情感需要近乎保守的外表来控制。他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比起柯舒麟的特等奖,人们更惊奇的是他居然是以诗来取胜。在现在的教育体系里,诗歌基本上是被排除在外各种的语文作文考试,无一例外会写上要求:诗歌除外。
不过,柯舒麟从小学六年级就开始写诗。他的第一首诗,是他所在的演武小学语文老师江雪桢布置的作业。当时,他们学了一篇课文,是俄国诗人叶赛宁的诗歌《白桦》。江老师要求他们也试着写一首诗。
柯舒麟自此一发不可收拾,他在诗歌找到写作的自由,他喜欢诗歌的意象以及押韵的美,甚至对诗歌的分行很着迷。
爱好诗歌的柯舒麟高二时选择读理科,他为自己找到的理由是:他将来是要当作家的,必须有一份工作的收入来支撑他的理想。目前,他在年段的排名大约是一百名。
柯舒麟在自由和妥协转换。他有位孪生哥哥柯舒麒,这次,柯舒麟在北京写诗时,柯舒麒也在北京一所大学参加理科竞赛夏令营。
下个月,他进入高三,柯舒麟说,同学有时会谈论高考后要如何放松,但他想的是,高考后,他有大把时间去投入文学创作。现在,他有时候不得不克制自己创作的冲动,但是,他会在解题的中间,写下涌到他脑海里的诗句或是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