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领“鲜”升级 5次海水养殖浪潮都从青起浪
一年四季,无论何时,只要岛城市民想要,就有美味而多样的海鲜可以品尝。在这种海鲜升级换代的背后,则是青岛市海洋产业实现新跨越,现代渔业持续提升:围绕培育智慧渔业新产业、拓展渔业养殖新模式等推进渔业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环境友好型、质量效益型、创新引领型、统筹发展型海上粮仓,让“舌尖上的青岛”变得丰富多彩。
“以前,咱们吃金枪鱼片或者三文鱼片,很多时候都要从日韩等周边国家进口,‘辗转’到消费者餐桌上,价格就高了。”青岛鲁海丰集团办公室主任汪显刚说,这种局面正在改变。
当青岛市民在饭店、家里品尝美味的金枪鱼或者三文鱼时,可能不会想到:随着青岛市海洋产业的跨越发展,咱们“吃遍”全球再也不用经过外国“中间商赚差价”了,这也是近几年来,市民明显感觉高端海鲜食材价格正在降低的一个因素。
众所周知,生食金枪鱼等高端食材需要超低温存储,根据规定,国内生食标准对冷冻保存温度的要求是不能高于-50℃。以金枪鱼为例,普通的渔获冷藏温度-25℃就可以,而金枪鱼冷藏却要-60℃,为保证其质量,捕捞金枪鱼的渔船就有超低温冷藏设备,运输到码头的超低温冷库中进行加工储存,在上餐桌前都要保持在-60℃的状态。
2019年7月,位于董家口经济区的中国北方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15万吨冷库正式启用,其中包含一座5万吨的超低温冷库,可制冷到-60℃甚至更低,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体超低温冷库。当月,青岛市自主捕捞远洋渔船满载金枪鱼等高端海产品成功回抵冷库储存,再经分类及加工后,有的出口国外市场,有的则上了国内餐桌。
汪显刚介绍,冷库自启用以来一直满负荷运转,价格实惠的金枪鱼、三文鱼既饱了市民口福,又有效丰富了岛城水产品市场。
据悉,包括冷链物流基地15万吨冷库在内的董家口冷链物流基地项目是青岛市重点项目、青岛市海洋渔业一号工程。该项目通过建设国际远洋渔业产业园,着力打造“中国北方渔都”“世界深蓝渔港”,将极大提升青岛渔业的国际竞争力,成为面向东北亚、辐射全国的国际化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项目建成后,世界各地的高端海产品,如金枪鱼、北极贝、南极虾、帝王蟹等,都会到这里进行交易,即使在休渔期,市民也能吃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海鲜。
鲅鱼、带鱼、面包鱼,是老一代青岛市民熟悉的“老三样”,过年过节必吃熏鲅鱼和炸带鱼,平时常吃的零食烤鱼片就是用面包鱼做的。而今,随着水产科技的发展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渔业产业和水产消费双升级,味道更美、营养更高、数量更足的大黄鱼、海参等水产,成为供应端的主力和消费端的“网红”。
“大的野生黄花鱼不容易碰到,一条就要上万元也吃不起。但再过些日子,就能吃到味道差不多的大黄鱼了,价格要便宜得多!”日前,市民孙先生看到一则新闻后兴奋不已:“南鱼北养”2020年首批鱼苗落户青岛,六七月份就能上餐桌。
对于“南鱼北养”,孙先生已经有了亲身体会,在2019年底的青岛渔业品牌推介会上,他花不到300元买了一条大黄鱼,烹饪后,那味道让全家人赞不绝口。
孙先生一家念念不忘的大黄鱼,就是青岛市创新实施“南鱼北养+灯光诱饵”网箱养鱼模式带来的成果。这种模式是利用南北海水温度差异,引进大黄鱼、真鲷等大规格鱼种,通过灯光诱集周边水体浮游生物供鱼类竞争食用,在对周围水体零污染的前提下,通过“野化”放养消除鱼肉中的“土腥味”,实现鱼肉脂肪含量显著降低、肉质更富弹性、口感更加鲜美等效果,而真鲷和鲈鱼产出效益翻倍,也让渔业养殖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2019年,即墨区的青岛文山养殖有限公司参与了“南鱼北养”项目,该公司总经理王亚萍介绍,经过短短数月养殖,7月和12月卖出成鱼总利润超过2000万元,这大大超出了最初预期,“今年打算增加养殖网箱的数量,养殖规模肯定会增加!”王亚萍说。
随着渔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走向深远海成为必然,深海抗风浪网箱养鱼已成为青岛主导养殖模式。据悉,2019年5月,青岛市海洋发展局组织9家养殖企业从福建采购大黄鱼、线万尾,进行深水网箱养殖。今年,计划放置深水网箱100个,养殖鱼种60万尾,产量75万公斤;至2025年,力争深水网箱数量达到500个,年产量370万公斤,年产值4亿元;加快实施渔业深远海战略转移,引导发展远海智能化大网箱养殖、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等智能化新兴产业,将越来越多的“花样”海鲜送上市民餐桌。
全国海水养殖经历了5次产业浪潮,均从青岛发端: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养藻类,80年代养对虾,80年代和90年代养贝类,90年代养鱼,2000年以后养刺参。作为供应端的主力和消费端的“网红”之一,海参对于青岛水产养殖行业和消费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
不过,近年来刺参养殖业一直“多灾多难”。2003年开始,刺参池塘养殖暴发腐皮综合征;2013年夏季高温使得刺参主产区损失过半,山东主产区损失达70%。因为刺参产量的缩减,消费端的刺参价格常常居高不下。就在此时,一种青岛本土品种刺参成了业内“明星”,间接减轻了消费者的“消费压力”。
“今年有从威海过来的客户,一下子就要买数万斤刺参苗,被我们‘婉拒’了。”青岛瑞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清兵说,他们建议养殖户先采购苗种试养,效果好再增加订单。
刘清兵介绍,来自烟台、威海、辽宁大连、福建霞浦等地的养殖户对新品种刺参“参优1号”订购火爆。今年,他们抓住疫情期间市民提高免疫力的迫切愿望,及刺参苗种繁育推广的有利时机,已生产销售“参优1号”优质刺参苗种8万余斤、优良刺参卵40余亿枚,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18%、15%,效益显著。
据悉,该公司以2006年至2007年收集的我国北方海域野生刺参以及引进的日本北海道沿海野生刺参为基础群体,与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进行“产学研”合作,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连续4代繁育,于2018年5月获得水产新品种证书,这就是具有抗病、耐高温等特性的刺参“参优1号”。
据统计,2019年,青岛市海参产量21646吨,今年第一季度全市海参产量721吨,同比增长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