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老三样”玩出制假售假新花样
种子、化肥、农药是农民春耕备耕的“老三样”,同时也是制假售假案件集中泛滥的3种农资。梳理近年来农业生产大省湖南的相关案件发现,如今农资制假售假手段可谓花样翻新,呈现出的“正规化”“技术化”和“跨区域化”趋势应引起警惕。
今年3月初,农业部、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8部门联合召开2015年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动员各地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保障春耕生产,维护农民权益。
湖南省农委农业执法总队队长胡祥文表示,以往的农资案件主要是一些黑窝点黑作坊就地生产销售,但近年来,一些正规企业甚至上市公司也不惜干起违法犯法的勾当。2014年,某农业上市公司为降低制种成本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在湖南用未经审定的种子品种替代通过审定的品种进行销售。
除了正规企业涉案趋势明显外,制假售假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据湖南省公安厅食品安全支队队长周君满介绍,以往的制假售假无非是成分不达标、未获审定资格或套牌等手段。但如今,一些不法分子在农药化肥中添加的违规成分要经过多次检测才能发现。套牌方式也从“拿我的品种套你的牌”演变为“拿你的品种套我的牌”。去年,湖南省就查处多起将美国杜邦公司研发的“氯虫苯甲酰胺”私自添加到自己生产的药里的案件。在销售手段上,不法企业或中间商也有意避开农资市场和直销店,而选择邮购、网购或直接下乡进村与农业从业者面对面交易。
“跨区域化”也成为目前农资制假售假案的新趋势。2014年,全国共有63起农资案件由农业执法部门移交公安,其中湖南就有8起。“在这些案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假农资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江西等地,有些甚至来自于国外。从我们的办案经验来看,大案要案几乎都是跨区域的,而且已有普遍性。”胡祥文介绍。
由于对农资需求巨大,如今越来越多的农业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为降低成本,习惯于直接与农资生产厂家联系,也面临着被假农资“攻陷”的危险。湖南省工商局副局长阳芳华指出,为适应这种农资购销形势的变化,执法部门除了要加强对传统农资市场和经销商的监管外,也应加强对合作社和服务组织的农资购销监管。同时,农业从业者应树立“票证意识”,一旦发生纠纷能为执法部门取证提供便利。《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