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堂课我放手让学生讨论
那是一节常态课,我教授的内容是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琥珀》。像往常一样梳理完课文脉络后,我让学生先默读课文并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提出的问题并试着在组内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共同交流解决。但令我欣喜的是,整节课学生依次提出了四个问题,每个问题都极具探讨的价值,推动课堂走向了深入。
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课文说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黏稠的黄色泪珠里,而不是直接说两只小虫都淹没在松脂球里?”学生思考了一会儿说是因为这样的语言更生动,顺势我们一起讨论课后练习题第四题,就这样从学生的问题入手,完成了两篇文章的语言特色对比。
学生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成千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为什么要写这句话呢?”我们一起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最后一致认为这样写能突出表现时间久远。有的学生说:“这么久远的时间里,有太多苍蝇和蜘蛛来过,也许还有蜘蛛要捕食苍蝇的很多瞬间,但是却没有刚好被滴下的松脂球包裹,这样更显得这个琥珀的珍贵。”在探讨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走向了深入。
还有个学生提出:“课文当中写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为什么要写这一段呢?”孩子们在读完阅读链接后,经过商讨我们得出了答案:“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些语句写出了时间久远,写出了地质变化,都是琥珀形成的重要条件,顺势我们再一起探讨课后第三题:联系琥珀形成的条件,说说推测的依据。
在热烈的探讨中课堂已接近尾声,就当我准备收尾结束时,一位小组代表的提问让我欣喜不已。她提问:“课文的第六自然段为什么要插在第五和第七自然段之间?第五和第七自然段才是一个完整的蜘蛛捕食苍蝇的故事啊。”当时班级陷入了沉默,从他们若有所思的表情中我知道这个问题把他们难倒了。于是,学生就这个问题在小组内展开了讨论。有个小组代表站起来说:“因为第六自然段是给第七自然段做铺垫的。只有‘厚厚的松脂’才会有后文的松脂球。”学生顿时对作者巧妙的叙述手法赞叹不已,教室里响起了掌声,我知道他们真正读懂了文章。
我始终认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一定是学生,教师要敢于在课堂上放手。就像我们学习《琥珀》这篇文章,整堂课都是学生在提出问题,并且最终这些问题也由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解决。
在课堂上放手,需要教师抓大放小。“抓大”指的是在课堂上抓住那些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究的概念性问题,敢于舍弃那些“小”问题。因为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很多,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会浪费很多时间,而且不利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更不能让探究走向深入。同时,对于那些在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我鼓励学生存疑并在课下继续探究。
在课堂上教师要敢于真放手,把课堂当成思维训练场,而不是按部就班根据设定的教学设计走流程,同时要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提问,自由发挥创造力。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课堂。
总之,在课堂上放手绝非易事,需要教师深研教材,并且能够在课堂上抓住并提炼有育人价值的关键性问题,再组织学生深度探究。当有了思维与思维的碰撞,课堂也会自然而然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