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钓鱼吧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钓友交流 > 正文

钓友交流

科技托起湟鱼重生路——青海湖封湖育鱼系列报道之一

admin2024-10-15钓友交流46
  作为三江源生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湖裸鲤在维系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文化旅游、民族团结等方面占据着重要的生态地位。青海湖裸鲤资源量从20世纪60年代不到3千吨增加到现在的近10

  作为三江源生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湖裸鲤在维系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文化旅游、民族团结等方面占据着重要的生态地位。青海湖裸鲤资源量从20世纪60年代不到3千吨增加到现在的近10万吨,这不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是政府的重视、司法体系的健全、执法人员的严格和群众参与度提高的最直接体现。今年是青海湖第五次封湖育鱼的最后一年,也是正式启动“青海湖国家公园三年行动”的第一年。眼下正是湟鱼洄游季,本报今起推出青海湖封湖育鱼系列报道,报道我省在青海裸鲤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展示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强化绿水青山出颜值、金山银山有价值的实际行动。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老一辈青海人对湟鱼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这份感情随着青海湖封湖育鱼的实施永远印刻在了他们心里,挥之不去。

科技托起湟鱼重生路——青海湖封湖育鱼系列报道之一

  长期的滥捕滥捞,加上湖区水位持续下降、产卵场遭到破坏,资源的过度开发,生长环境的日益恶化……让昔日的青海湖裸鲤资源一度陷入衰竭。而作为青海湖惟一的经济鱼类,占据着“水—鱼—鸟—草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地位,因此裸鲤资源的衰竭,破坏了整个青海湖生态系统的稳定。

  1982年,青海湖开始封湖育鱼,打响了拯救青海湖裸鲤于生死边缘的保卫战……截至今天,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9.3万吨,是原始蕴藏量的29.06%,比2010年资源量增长210%,资源量显著恢复。

  从新世纪初湟鱼蕴藏量不足3万吨到如今的9.3万吨,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是青海人40年来保护湟鱼的决心和生态保护优先发展战略实施的真实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第五次封湖育鱼的最后一年,为保护青海湖裸鲤种群资源恢复,省人民政府及省农业农村厅从管理设施投入、执法力度加强、科学技术研究等多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其中管理设施投入是基础,执法力度加强是保障,而对青海湖裸鲤资源环境恢复,青海湖水系生态修复工作的关键环节是科学技术研究的开展及取得的多方面突破。在这场青海湖裸鲤保卫战中,科技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6月下旬,午后的阳光温暖地照在泉吉河上,河道内一阶阶敞开式的通道上,成群结队的青海湖裸鲤或奋勇向前或聚集在河水相对平缓的地方,积蓄力量,拾阶而跳,正向产卵区进发。

  在青海湖,每年春夏之交的湟鱼洄游是一件令人期待的大事,它意味着接连数月的满目苍黄和零下数十摄氏度的严寒已经过去,大地又将是一片葱茏。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冰雪渐渐消融,雨水增多,各条入湖河流的来水量也开始增加。湖内的产卵亲鱼开始在沙柳河、泉吉河和哈尔盖河等各大河流的河口地带集结,然后成群结队逆流而上,向着它们世代相传的产卵圣地进发。

  但在沙柳河、泉吉河、哈尔盖河等青海湖裸鲤洄游主要通道上修建有拦河坝,阻断了青海湖裸鲤产卵繁殖洄游的通道,使大量的亲鱼不能上溯产卵而聚集在拦河坝下,导致最终搁浅缺氧死亡。

  “研究发现,湟鱼在溯流而上的过程中会通过奋力游走促使性腺逐渐发育成熟后产卵,而拦河坝不仅会造成大量亲鱼搁浅窒息,游程太短同样会让正常产卵受到影响。”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工程师罗颖说。

  为保障青海湖裸鲤正常生殖洄游,2006年我省在泉吉河、沙柳河、哈尔盖河修建了四座宽5米、长150米左右的导壁式过鱼通道,但每条河流的实际过鱼效果并不理想。2008年根据青海湖裸鲤溯河洄游生态习性,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和有关专家共同研制了金属简易过鱼通道,通过两年的运行试验,取得了青海湖裸鲤游泳能力、跳跃高度、个体大小等多方面数据,为此后的过鱼通道建设提供了设计参数。

  2010年开始,我省先后对沙柳河、泉吉河和哈尔盖河的拦河大坝进行拆除,依据之前的基础研究,修建、改建7座洄游通道。如今的沙柳河畔,每到湟鱼洄游季节,在“敞开式阶梯形过鱼通道”上,无数鲜活而伟大的精灵在逆流而上,为迎接那些崭新的生命而奋力拼搏,场面蔚为壮观。

  而在泉吉河中总长100米的泉吉河鱼道,呈阶梯式,每1.6米间隔设置一个高30厘米的台阶和一个小水池,供鱼儿们休息缓冲。100米长的鱼道共设有9个小水池,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能够抵挡河水的冲刷。新建的通道与原有通道组合,形成双鱼道供湟鱼安全洄游。同时,鱼道中部设有一个5米长、50厘米高的休息区,当青海湖裸鲤从下游阶梯游上来之后可以聚集在休息区“养精蓄锐”,之后继续游向上游阶梯。休息区不仅可以缓解青海湖裸鲤“旅途”劳顿之苦,还可以作为一个观赏区,供人们欣赏它们逆流而上洄游产卵的奇观。

  如今“敞开式阶梯形过鱼通道”的建设,不但提高了青海湖裸鲤洄游自然繁殖力,而且彻底解决了多年来“鱼农争水”的矛盾。刚察县渔政局副局长才旦对从前的湟鱼搁浅记忆深刻:“以前每年的洄游季是我们最忙的时候,农田灌溉季节用水量大,河道会出现断流现象,致使湟鱼搁浅,当地群众经常跟我们合作,通过人力将搁浅湟鱼放回安全的地方。洄游通道使用后,断流的现象越来越少,重现了‘半河清水半河鱼’的盛况。”

  6月29日下午,在青海湖裸鲤沙柳河、泉吉河繁育车间内,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技术员吴艳红和同事们正将当天挤出的鱼卵进行称重,然后分批放入青海湖裸鲤孵化器。

  “每年4月底我们这些技术人员都会来到繁育站,一直到9月底鱼苗生长到1—1.5厘米再将它们运回西宁。”虽是技术员,但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吴艳红和她的同事们为湟鱼“助产师”。

  到了6月下旬左右,湟鱼进入洄游季,从青海湖北岸到南岸的沙柳河、泉吉河、布哈河以及黑马河等洄游产卵地的河道里,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助产师”们在冰冷的河水中开启每日超过10小时的工作。

  青海湖裸鲤孵化工作主要由河道人工亲鱼起捕、人工采卵、干法授精、脱黏处理、人工孵化组成。其中从亲鱼起捕到脱黏处理这一阶段需要在河道内完成。

  “将受精卵放入流水培育缸中静置两小时,保证卵粒充分吸水后,将受精卵放入孵化器中进行孵化。孵化期间显微镜观察受精卵胚胎发育状况,当胚胎发育至心脏搏动期时,需要将孵化盘转移至圆形缸中进行破膜。”青海湖裸鲤沙柳河、泉吉河繁育站站长周卫国说。

  “鱼苗孵化设备从最初的锥形桶式孵化器、流水孵化槽,到近年的Marisource立式孵化器的引进应用,裸鲤受精卵的水霉病发病率逐步降低,孵化率逐年提高。与此同时孵化技术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吴艳红告诉记者,以前的鱼苗是在流水孵化槽的孵化盘中从受精卵直至发育到破膜后,仔鱼破膜后从孵化盘的孔眼中自行落入下方的孵化槽中进行生长,但这种方法较为原始,容易造成仔鱼窒息死亡。引进了Marisource立式孵化器后,技术人员在孵化程序上做了极大改进,对载有发育至心脏搏动期受精卵的孵化托盘转移至圆形缸内进行破膜期管理,为模拟河道生活环境,圆形缸内的水是流动的,对所有的孵化托盘进行喷淋式推动,一方面有利于仔鱼的顺利破膜,一方面防止仔鱼聚集造成缺氧窒息,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裸鲤受精卵的破膜率,也便于后期的培育管理。

  每年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前往洄游河道参与青海湖裸鲤的放流,这些用来放流的鱼苗都来自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内培育的一龄鱼苗。

  用原来河道的水进行人工孵化的鱼苗将在增殖放流实验站孵化培育20天左右后运回200公里外的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来到青海湖裸鲤“幼儿园”——室外池塘和工厂化循环水恒温育苗车间,继续培育。“首先在室外池塘培育至国庆前后,运输一部分鱼苗到工厂化循环水车间培育。养到满一龄的时候,也就是第二年6月到8月份,分阶段分批次的将湟鱼运输至产卵地进行相对应的放流。以增殖放流形式重新‘送’回青海湖。”罗颖说道。从咸水到淡水,如何让生长在咸水

  2011年9月,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完成了“青海湖裸鲤淡水全人工养殖技术研究”项目,项目的成功实施,为此后开展大规模高原冷水性鱼类增养殖以及对高原土著鱼类的资源保护和开发积累了技术资料,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跟随从事裸鲤人工养殖10年的工程师罗颖,来到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饵料培育室内,记者看到,人工养殖的绿色藻类在玻璃器皿中呈现碧绿的颜色。“这是为湟鱼的动物饵料所培育的藻类。”罗颖说,动物饵料是湟鱼健康成长的关键,但自然条件下产生的动物性饵料种类及数目很不稳定,可操控性低,极大程度上限制了湟鱼养殖规模。通过对仔稚鱼适合的动物性饵料进行研究并开展人工养殖,利用动物性饵料对湟鱼仔稚鱼饲喂,可提高仔鱼体质及成活率。

  同时,青海湖裸鲤的病防技术也是较为关键的研究。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技术员通过对多年养殖数据的统计分析并总结出其发病规律,在此基础上已初步形成一套疾病防疫计划,在每个养殖周期内,技术人员会根据水质变化情况及鱼情观察,合理进行病防工作。

  青海人都知道,青海湖里的湟鱼十年长一斤,这是因为野生环境的影响所致,但科技的运用打破了这一规律。

  “恒温循环水车间是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恒温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心技术人员在恒温循环水养殖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使得青海湖裸鲤生长规格逐年提高,全长由最初的7.5厘米至10厘米,增长至如今的15厘米左右,体重由10克增长到16克左右,体质有所改善,可有效提高青海湖裸鲤一龄鱼苗放流以后的成活率。”罗颖介绍。

  每年送往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的鱼苗都有一个相对应的档案室,每个批次的鱼苗来自哪条河,放在哪个池塘,经过车间的哪个水缸都有精确记录,一年后,放流的一龄鱼会重新回到来时的河流。“出生在哪条河流的湟鱼,成年后会回到哪里,他们凭借着不同水流速度的感知记忆游回属于自己‘祖先’的河道,因此,青海湖裸鲤还形成了自己的品群,如布哈河裸鲤品群、沙柳河裸鲤品群、泉吉河裸鲤品群、黑马河裸鲤品群等。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建立鱼档案,就是要保护种群数量。”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主任史建全说。

  从2002年大规模增殖放流至今,来自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的1.56亿尾青海湖裸鲤原种种苗,对青海湖裸鲤资源恢复贡献率达23%,通过人工增殖放流以达到恢复渔业资源,修复水域生态,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三效合一的目的。

  6月,又是一年洄游季,除了奋力洄游的湟鱼,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的技术员、工程师们也都同湟鱼一样来到洄游地,继续让科技为湟鱼的资源恢复贡献着无穷力量,他们的眼前如飘带一样的湟鱼向上游游去,争先恐后,金黄色的鱼鳍在河水的折射下,散发出耀眼的光彩。

  生态,永远是青海发展的基础和底色;生态保护优先也一直是青海坚定不移的发展方向。青海湖封湖育鱼科技力量的不断壮大、执法力度的逐渐加强、群众意识的继续提升、资源量的快速回升,无不彰显着我省深入实施重大生态工程的决心和收获。

  河道清澈、湖泊浩渺、鱼儿集聚、飞鸟翱翔……当环境改善愈发催长生态红利,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生态美已成为全省各地跨越式发展的最大资本和优势。

  一路采访,一路感动。扎根在基层最平凡的力量,汇聚成了拯救湟鱼的伟大行动;那些藏在实验室里反反复复的研究成果和记录在本子上的难点难题,在不断注入具有科技力量的新活力新力量下,一次又一次地助推着我们保护湟鱼的脚步铿锵迈进。

  “保护湟鱼”,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简单保护,而是一份伟大而有意义的工作,其伟大成效,是青海深入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的生动实践。科技工作者们付出的辛劳和智慧,都是为了找到适合湟鱼生长的必备条件要求,以人力、物力共同的力量帮助湟鱼资源得以恢复。

  科研工作人员夜以继日的研究、对技术难题的突破创新和一线工作人员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让“湟鱼力量”源源不断。相信,未来他们将持之以恒为保护湟鱼输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力量,为新青海建设继续奋力前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外逃鸡西原副市长李传良违法所得被申请没收:涉案逾31亿,查封房产千余处

  掌阅 Ocean 4 Turbo 墨水屏电纸书“北极白”配色发布,1599 元

  开创数字电源!昆仑九重KE-1300P电源评测:噪音极低 12V稳压无敌

  【资讯】2024年秋广东省小学数学教材分析活动(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专场)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