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钓鱼吧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钓友交流 > 正文

钓友交流

38年冼星海来拜访主席特意叮嘱厨房:贵客来了加餐

admin2024-10-18钓友交流27
  1938年冬,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来到了延安,这是他人生当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之后他在这里加入了中国,成为他政治、艺术生命的新起点。在延安一年半的时光当中,他的世界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创

  1938 年冬,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来到了延安,这是他人生当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之后他在这里加入了中国,成为他政治、艺术生命的新起点。在延安一年半的时光当中,他的世界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创作上也获得了一个大丰收,成为了他40年短暂人生当中,最光彩的一段经历。

  1905年,冼星海出生在澳门的一个贫苦渔民家庭,长大后的他一直靠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先后去到了广州、北京、上海学习音乐知识,掌握住了扎实的基本功。

38年冼星海来拜访主席特意叮嘱厨房:贵客来了加餐

  1929年,冼星海奔赴法国开始深造,七年之后学有所成,便重新回国,并且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在这段时间,冼星海的物质生活尽管比较优裕,但其精神却很郁闷。他在 1937年3月4日的日记中写道:“今天闷得很,把《抗战中的陕北》读过一次就感到很兴奋。”

  1937年,武汉街头一名青年男子脚步匆匆地走在人流中,他清瘦干净又优雅,眉宇间透出一丝忧郁。“七七事变”后,平津、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千年古城武汉一时间成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各地的抗日志士、文艺人才也都逐渐齐聚到了这里。

  冼星海受到周恩来和郭沫若的约定,从上海来到了武汉。此刻,他十分迫切想要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投入到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斗争中去。

  而此时的延安,正在向外界投射出了一缕缕“光明”,逐渐吸引到了冼星海,并且使他心动向往。逐渐地,他已经认识到“延安就是新中国的发扬地”这一点,深深感觉到,只有中国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说:“我要到延安去,那里才是抗日的中心呀。”

  不过最终促成冼星海去到了延安的原因,是当时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多次的盛情邀请。在冼星海的《我学习音乐的经过》一文当中,曾提到过:

  “延安这名字,我是在‘八·一三’国共合作后才知道的。但当时并不留意。到武汉后,常见到‘抗大’、‘陕公’招生的广告,又见到延安来的青年。但那时,与其说我注意延安,倒不如说是注意他们的刻苦、朝气、热情。正当我要打听延安的时候,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寄来一封信,音乐系全体师生签名聘我。我问了些相识,问了是否给我安心自由的创作环境,他们回答是有的。我问进了延安可否再出来,他们回答说是完全自由的。我正在考虑去与不去的时候,鲁迅艺术学院又来了两次电报,我就抱着试探的心,起程北行。我想如果不合意时再出来。那时正是 1938 年冬天。”

  所以就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下,冼星海在1938年的10月,和妻子一起带着介绍信踏上了去往延安的路途。11月3日风尘仆仆的他才终于来到了自己心仪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

  当天,星海和钱韵铃被临时安排在西北旅社,这是当时最上等的旅社,宽大的窑洞。他也接受到了周围同志们的热情接待和欢迎,大家都把他当作上宾来招待。下午冼星海来到了鲁迅艺术学院参观,晚上,大家请他观看苏联电影《十三勇士》。

  很快冼星海就去到了鲁艺任教,学院在他到来的那天,为他开了隆重的欢迎会和座谈会,请他演讲。从此之后的冼星海,就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

  冼星海上任以后,就投入了忘我的工作。他把每天的时刻表都排得满满的,除了睡眠以外,就是学习、接待客人、备课、创作与教学,即使是休息吃饭的时间,他也不轻易放过。

  但每一天的日子并不是都过得那么平静和安逸,11月20日的时候,冼星海正在家中创作,突然日本的轰炸机来了,冼星海马上拉着妻子到防空壕躲一会儿。没多久炸弹就从头上丢下来了,他俩赶忙卧倒,眼看着面前的房子被炸毁,幸好他们两人都没事。

  这是来到延安之后,冼星海遇到的第一次轰炸,城里瞬间变成了一片废墟。敌机走后,冼星海带着妻子搬到了鲁艺的一个旧窑洞里面去了。对这个窑洞,冼星海曾写下过对它的一些回忆:

  “从前我以为‘窑洞’又脏又局促,空气不好,光线不够,也许就像城市贫民的地窑。但是事实全不然,空气充足,光线很够,很像小洋房。后来我更知道了它冬暖夏凉的好处。”

  冼星海很快就适应了延安的环境,但是在饮食上,冼星海还是吃不惯每天都是小米的生活。毕竟冼星海留法6年,洋学生出身,过如此粗糙的生活,会影响到他的创作。

  他的思维定势与生活习惯,经常会和周边的环境发生冲突,尤其对开会很不习惯,认为是白白浪费时间,影响创作。那时,延安还没有钢琴,只有小提琴、手风琴及一些中式乐器等“轻武器”。有时因为没有地方发泄,冼星海会把将隔壁人家飞来的小鸡打得满屋子乱飞,他还负气地对人说:“保证我吃鸡,否则一行旋律也写不出!”

  当时延安的生活环境十分艰苦,但冼星海的生活条件却很优裕,每月的津贴有15元,而当时其他艺术教员的津贴一律都是12元,助教则是6元。

  那时的生活标准是士兵1元,排长2元,连长3元,营长4元,团长以上5元,就连、朱德也只有5元。只有知名的文化人、大学者才会拿5元至10元的津贴。相比之下,冼星海的待遇级别已经是最高规格了。

  不过,艺术创造不仅是要以热情为基础,同时也确实也离不开充沛的体力,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话,也很难保持创作所需的精力。因此,“冼星海吃鸡肉”并不是小资产阶级的情调发作,而是“工作需要”。

  在延安的冼星海生活得很乐观,也很愉快。“生活既安定,也无干扰,更无拘束。”这是他对那时候生活最多的形容。

  他会经常在手里拿着一根打狼棒,提着马灯,在晚饭后外出教歌。每次要走十几里,甚至几十里的山路,回来时往往已经到了深夜。然而每次回来,很远都能听到他的歌声。当时还有人写了一首打油诗赞道:“马灯闪闪亮,肩扛打狼棒。歌声飞到鲁艺来,星海还在山坡上。”

  冼星海在鲁艺的课,也是没话说的,学员们都很爱,而且每次的上课时间往往要延长许久。有一天,他给大家讲授《音乐指挥》,到了下课时间,本该休息了,但学员们都说不疲倦,要继续听下去,冼星海就一直讲到深夜,甚至讲到天明才结束。

  1938年12月9日这天,抗大第三队操场上召开了“一二·九”纪念大会,气温虽然很低,但大家伙的心里却都十分火热。冼星海当时正在台下教唱《一二·九纪念歌》,突然,一个高大的身影出现在主席台上。随之操场内外也爆发出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毛主席来了!

  冼星海随着大家的视线看过去,只见主席的体态很魁梧,带着慈祥的笑脸,激动得脸都红了。主席穿着一套灰色土布棉军装,头顶大耳棉帽,脚上是一双黑布鞋。仔细看,他军装的袖口都已经露出了棉花,两个胳膊肘上也是都打着补丁。

  冼星海在来延安之前,曾经想过革命的部队再艰苦,但像毛主席这样的领袖人物,在生活上应该会与一般同志有些不同。这天看完之后,才发现主席的真实样子和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如果不是气质出众,看起来和普通的战士们几乎没区别。

  除此之外,冼星海还听到了许多般的传说:主席睡的炕上,只有一套普通的粗布被褥,连个枕头都没有,只是在薄薄的、仅有几件衣服的包袱下面垫几本书,或者干脆卷起棉衣来当枕头。这种艰苦朴素的生活使冼星海十分感动,他之前从没见过哪一个领袖人物,能够像毛主席这样,与士兵同甘共苦。

  这次大会,是冼星海第一次见到,并听到他的讲话,主席号召大家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克服困难。他的话既具体又明了,让冼星海一下子得到了灵感上的启迪。他发现音乐上许多过去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这一霎那竟得到了解答。

  大会的最后,由冼星海指挥唱这支新歌来结束大会,而当天也是第一次目睹了冼星海充满激情的指挥风采。

  第二年春天的一天,冼星海的老朋友夏童来到了延安,一见面夏童就对他说:“老同学,人民都对你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毛主席也非常关系你的进步啊!”

  这让冼星海觉得十分意外,此前他和主席都没有正式见过面,为何会对自己的进步如此关心呢?夏童透过他的表情似乎看清了他的心思后,又接着说:“昨天我向毛主席汇报了工作,他知道你我是老相识,要我带你去见他,还要向你请教一些音乐方面的问题呢!”

  当两人一起来到的住处后,发现他正在门前的一片坡地上开荒耕种,看到他们的身影后就迎了过来,一边主动伸手,一边热情地说:“欢迎你啊,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

  “主席你那么忙,怎么还自己种起地来了?”冼星海不解地问。“开荒生产是党中央决定的,我也是举了手的,为什么我就可以例外呢?”笑着回答,但冼星海还是不理解“主席不是应该多考虑外面的敌人和抗日救亡的大事,不是更有意义吗?”

  “不不,你这个意见我不能同意,星海同志,开荒战略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只有有饭吃,有衣服穿,才有条件去抗日救亡啊!”边说边将两人带进了屋里,坐下后他又说:“我们不能一直向老百姓伸手要,不然我们和财主有什么区别?所以只有自己动手,生产自救,才是最好的办法啊。”

  边说还边鼓励冼星海,带动着鲁艺的师生们一起行动。原本对这一运动不太理解的他,听了一番话之后幡然醒悟,还向主席承诺:“回去以后,我一定带头开荒,争取当一名生产模范!”听到这满意地点点头,说道:“音乐家种粮食,在外国有没有先例我不知道,但在我们国家还真是破天荒的事!”

  三人聊着各方面的话题,从政治决策,到时局战况,最后又聊到冼星海的音乐创作等等,不知不觉就从早上聊到了中午。这时候,一个警卫员走了进来,问要不要准备饭菜。

  回答了之后,还特意交代了一句:“今天有贵客前来,多准备两份饭菜,另外多加一盘炒肉丝,一个鸡蛋汤。”冼星海听到后,马上开口拒绝:“主席,这样我就不安了,今后我还怎么敢来啊?”

  大笑着说:“看起来政治家和艺术家是不一样啊!夏童同志,你若再充当一次旁听者……”“不准我吃那盘炒肉丝,对吧?”夏童抢先回答了这句话,一句话瞬间逗得三个人都大笑了起来。

  回去后,冼星海履行承诺,带着鲁艺师生们开始开荒种地起来,同时他也开始创作《生产大合唱》这首歌,把搜集来的各地的民歌等等各种素材,都加入了创作当中。但是没多久,这首歌还没写完,消息便不胫而走,传出去了。

  春节后的一天,正拿着锄头在地里干活,这时党校的学员们路过,看到主席在种地便忍不住鼓起了掌。听到后,站起来微笑着向大家招手,接着不知道是谁起了个头,然后就唱了起来:“二月里来呀好春光,家家户户种田忙……加紧生产呀加紧生产,努力苦干努力苦干!我们能熬过这最苦的阶段,反攻的胜利就在眼前!”

  毛主席听了后,忍不住为这首歌鼓起掌来。受到毛主席的鼓舞,这首歌越唱越响,还没等到春天,就在延安的各个根据地传唱开来,也传遍了陕北的高原。这首歌也是冼星海在鲁艺首部大型乐曲创作。

  3月份,鲁艺预演《生产大合唱》获得成功。当晚,冼星海在日记中写道:“演出效果很好,尤其音乐是受到人们的欢迎!打破延安音乐界的纪录!开展中国新音乐的前途。《生产大合唱》是出现着一种新形式和新生活,比过去的音乐完全不同,而且带有民族意义。”

  1939 年3月26日,冼星海开始创作“黄河大合唱”,经过六天六夜不间断和昼夜不分的奋战之后,终于完成了这首歌的曲谱。创作前,因延安吃鸡不易,他退而求其次,改吃白糖。他有吃甜食的习惯,所以就让身边的工作人员为其买两斤白糖。

  冼星海喜欢喝咖啡,但延安并没有咖啡,妻子便把黄豆炒熟之后,再磨成粉拌上白糖,用开水冲成,制作出“土咖啡”;烟斗嘴坏了,冼星海就把一支毛笔的笔头拔掉,将笔杆插在烟斗上当烟嘴。

  那段日子,冼星海的妻子不但一如既往地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为他熬红枣汤、烤山药蛋,煮“土咖啡”,给他的烟斗里装上烟丝,还帮他在纸上画好了五线谱。就这样,在延安的一件普通窑洞里,诞生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时代乐章。

  这首歌不仅融入了很有地方特色的晋陕民歌,同时又具有广东音乐的特征,曾有一位诗人形容过这首歌:“从歌声中可以听出一个民族的命运。”

  1935年5月11日,为了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学校举办了一次晚会, 在晚会上,由合唱队和其他院校等百人组成了一个合唱队,演唱了这首《黄河》,由冼星海亲自指挥。

  当时的乐队非常简陋,只有两三把小提琴、20来件民族乐器。低音弦乐器是用煤油桶作为支撑,打击乐器则是由脸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摇晃出来得到的效果。但这支原始的乐队最后依然是大获成功。

  当天在台下看了这个演出之后,都忍不住接连鼓掌,并且连声称赞:“好,好,好”,后来他对这首歌也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百听不厌。后来在有一段时间里,经常会去看冼星海的创作过程,和他日常指挥的节目。

  后来在得知冼星海创作中用坏了不少蘸水笔之后,特意赠送给了他一支派克钢笔,还有一瓶派克墨水。李富春也设法为他解决了吃糖的问题,并下令专门为他专门配备一间窑洞、一个通信员,还有一筐蜡烛,来辅助他夜间来创作。

  因为《黄河》这首歌,冼星海在之后的日子里经常会被各单位请去教唱和指挥,总是忙得没时间回家,这首歌也被作为延安各种演出和晚会的保留节目,有时候还专门用来接待国共将领,或其他宾客作为演出,冼星海也被任命为了鲁艺的音乐系主任。

  1940年5月4日,冼星海遵照组织的安排,离开延安,去苏联“考察和学习”,因为处在战时,这样的行程又带有机密性,所以没有举行任何欢送仪式,连公告发表的也是:冼星海同志请假离院。

  行前,让工作人员向冼星海传话,要他去杨家岭一趟,并且带上妻子和女儿。当一家三口如约来到的住处时,主席非常高兴,当晚在窑洞设宴,为他饯行。

  听说要请出国的艺术家吃饭,警卫员们特意去老乡家里买了一只鸡,当看到“鸡杂炒辣椒”这道菜之后,笑了:“辣椒很好,我可以多吃一点饭。”冼星海也很开心,临走前还能如愿再吃一次鸡肉。

  晚饭后,多次叮嘱冼星海和袁牧之,出国一定要用一个化名,并且嘱托,如果见到斯大林的话,要转达他的问候。冼星海对此都听得很认真,并且接受了妻子的建议,化名“黄训”(冼的母姓、钱的母名),听到后也十分同意这个名字。

  但到达苏联后不久,苏德战争就爆发了,冼星海在异国颠沛流离,在各种艰难的环境下依然带病工作,几次回国的计划,最后都因为战争而破坏掉了。

  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因肺病、心脏病和血癌等多种疾病,在莫斯科逝世,终年仅40岁。之后,他的骨灰一直都安放在莫斯科郊外的一座教堂里,到1983年1月才终于被带回国。

  听到冼星海病逝的消息后,沉思了很久,然后很沉重地对通信员说:“通知鲁艺,冼星海同志在莫斯科去世了;按原计划,推迟一天搬家,召开追悼大会。”

  11月14日,遵照的指示,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为冼星海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亲笔题为冼星海同志写下了挽联:为人民的音乐家洗星海同志致哀。

  在冼星海的遗作《民族解放交响乐》的“说明”中,他曾写下了一段话:“此作献给伟大的中国中央委员会和光荣的领袖同志”,在他的心中,党和国家一直都在。

  “冼星海同志是中国的天才音乐家。他的逝世,是党和中国人民的巨大损失。他一生为劳动人民奋斗不息,他的歌曲表现了中国广大人民的要求,表现了中国革命时代的精神。”

  “冼星海同志和聂耳同志,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音乐家,他们的歌曲,是中国人民的呼声,是音乐界的鲁迅和邹韬奋,值得我们永久地纪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