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翟云英拒绝上大学刘亚楼得知妻子的决定后开了个玩笑
刘亚楼将军的一生中,对很多的事情以及方方面,都非常的注重与关心,几乎每件事情都是亲力亲为。
这一年,上海军医大学向外宣布招生,各大部队得知后,也决定选定一批有潜力的学员以及干部,去到上海军医大学学习医学。
能上大学,能学医学,翟云英的心里自然是高兴的,能够为人民服务,能够深造,每个人求之不得。
刘亚楼在空军任职,工作是非常繁忙的,几乎每天都是早出晚归,作为妻子的翟云英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翟云英之所以拒绝上大学,也是因为她想到了丈夫,丈夫这么忙,作为妻子的她应该为丈夫分忧,为丈夫准备好生活上的琐事,做一些做饭倒茶整理文件的基本工作。
随后,翟云英将自己的决定,上报给罗荣桓首长,罗荣桓明白翟云英的想法,也表达了同意。
刘亚楼得知妻子的决定后,决定找妻子好好聊聊,在与妻子的谈话中,刘亚楼语重心长的表示,他也希望妻子可以照顾他,为他分忧,可是妻子还年轻,还有精力,应该抓住这学习的机会,学一身本领,不应该为了他放弃前程。
丈夫的建议,让翟云英也深思熟虑起来,最后在丈夫的支持下,翟云英决定重新去到上海军医大学学习,掌握了属于自己的本领。
在上海举行的八届七中全会刚刚结束,刘亚楼参加会议结束后,立马回到了家乡去调查情况,主要是调查乡亲们的生活情况以及农业情况。
所到之处,几乎都是面黄肌瘦的乡亲们,甚至有些地方的人还患上了浮肿病,导致不少人去世了。
随后,刘亚楼与妻子翟云英结伴,一起去到山下的田野里查看,田地里,到处都是荒草,没有庄稼,刘亚楼不由得叹息:
在简单休息后,刘亚楼立马又找到了弟弟刘亚东,然后回家开始调查,看到一些乡亲们,刘亚楼也上前撩起大家的裤腿,接着用手指按了一下,一按一个坑,久久不能再平复。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有资料记载的刘亚楼第二次落泪,第一次落泪,是在长征的时候,当时刘亚楼看到闽西子弟在湘江牺牲,痛苦落泪。
等检查到粮仓的时候,刘亚楼发现粮食还不少呢,于是刘亚楼瞬间怒火中烧,质问当地的公社负责人:
大人口每天4两,增加到每天1斤;中人口每天3两,增加到每天6两;小人口每天2两,增加到每天4两;
刘亚楼开仓为百姓们增加粮食,让乡亲们纷纷感动的落下眼泪,几天后,刘亚楼在调查结束后,准备回京,在回京前,刘亚楼也鼓励乡亲们面对困难,要坚持对抗困难,困难,一定会过去的。
值得一提的是,直到几十年后,当初接受过刘亚楼帮助的许多人们,依然记得这件事情,有些老人还不忘记告诉儿孙:
刘亚楼的一生中,对于文艺也是非常的看重的,在红军时期,刘亚楼的部队中就有不少的文艺骨干,这些骨干都是刘亚楼亲自提拔的。
1934年的时候,当时红军中举行文艺活动,刘亚楼还亲自上台唱歌演戏,受到了一众首长们的表扬。
建国后,刘亚楼上任空军司令,在空军组建不久后,刘亚楼立马下令在长春成立了空政文工团。
空政文工团虽然成立,但是文艺骨干较少,所以在全军的文艺汇演中,也很少能够获奖,这让要强的刘亚楼暗暗发誓,一定要将空军的文艺工作抓起来。
接着,刘亚楼又下令将各军区的空军文工团的力量,全部集中到北京来,然后扩大组建成空政文工总团,接着在总团下设一些剧团,例如歌舞剧团,歌舞团,话剧团……
不久后,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空战片《长空比翼》,毕竟影片与空军有关,于是八一厂在拍摄结束后,也立马将影片送到了刘亚楼司令员处进行审查,希望刘亚楼可以提出一些意见。
《长空比翼》的成功,让刘亚楼也决定做一部空战片,刘亚楼的初步设想,要将这部影片做的与新中国飞行员有关。
随后,刘亚楼立马下令给空政文工团,让他们立马进行排练,形式则是重新选择了话剧方式呈现,很快,话剧《年青的鹰》便基本决定下来。
为了将《年青的鹰》这部话剧做的出彩,刘亚楼亲自与这部话剧的作者进行多次开会,将这部影片的核心思想与立意提高,充分表现出毛主席的军事思想与人民空军在战斗中的历程。
全军举行了第二届文艺汇演,比起第一届文艺汇演,刘亚楼这一次信心十足,带着完成好的剧目《年青的鹰》,来参加全军第二届文艺汇演。
周总理也亲自看过了这部话剧,在看完后,周总理对这部话剧评价很高,首先空战搬到话剧舞台上,实在是独创新颖,而且立意很高。
《年青的鹰》成功后,空政文工团继续投入到潜心创作当中,接连推出了各种剧目,例如《渔人之家》、《以革命的名义》……一系列好剧。
毛主席、朱老总、周总理等等首长们,都对空政文工团十分的重视,常常邀请文工团来中南海演出。
此时,刘亚楼刚刚从朝鲜访问回来,在朝鲜期间,刘亚楼观看了许多的表演和剧目,其中最让刘亚楼印象深刻的,就是一出歌舞:
这出歌舞,是由朝鲜的3000多名空军进行表演的,众人一起演出这出歌舞,气势磅礴,优秀的表演,也在刘亚楼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在见到牛畅同志后,刘亚楼开门见山的表示,在朝鲜,他看了一出歌舞,气势磅礴,振奋人心,所以他希望牛畅可以率领歌舞团也做出这样的成绩来,做出一部气势磅礴的歌舞,反映我们的中国革命历史。
随后,牛畅在回到歌舞团之后,立马召开了会议,然后组建创作组,准备开始执行首长的命令,做出一部气势磅礴的反映中国革命的歌舞。
牛畅的想法,决定从秋收起义到抗日战争期间这段时间,来进行创作,在这段期间内,牛畅决定选取一些著名的事件,再加上流传较广的歌曲进行串联改编。
很快,创作组就创作了大约4万字的剧本,牛畅亲自召集了300多名演员,投入到了排练当中。
刘亚楼为了解决这一困难,亲自号召与拜访了许多的老红军,接着在与老红军的谈话中,刘亚楼收集到了许多的历史歌曲。
王常德,是开国大将谭政的妻子,李伯钊,是中央首长的妻子,这两位女同志,在歌舞表演方面拥有极高的专业度,都是老文艺工作者。
刘亚楼立马来到了歌舞团的排练场,亲自观看了这一演出,在看完演出后,刘亚楼激动的拍了拍牛畅的肩膀,夸赞道:
空军多次成功的文艺表演,让周总理对空政文工团寄予厚望,为了迎接1964年的国庆盛典,周总理亲自下令,希望可以做一部更完整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大型歌舞。
为了协助总政完成这一目标,刘亚楼亲自表示空军一定大力支持,要什么都给,空政文工团一定全力以赴。
在刘亚楼的任命下,牛畅再次上马,担任筹备组的副组长,空政文工团也派出了60多名演职人员进行协助创作。
可以说,刘亚楼与牛畅的合作,以及刘亚楼对于牛畅的赏识和支持,才铸就了如此多的经典。
新中国的飞行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也是女飞行员,她们接受着不少于男飞行员的训练与折磨,是一支“铁娘子”部队。
为了歌颂女飞行员,刘亚楼亲自召见了空军的创作员冯德英等人,与他们一起商量如何写女飞行员的戏。
在建国后不久,当时冯德英还并不是一位创作员和作家,而是一个空军部队中的机要员。
在工作中,冯德英非常喜欢阅读小说,喜爱写作,于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冯德英就自己悄悄的开始写小说,一直没有人发现。
到了1955年的时候,在一次全军检查中,冯德英的小说被发现了,这部小说立马上报到空军高层中去。
刘亚楼看到了这部小说,认为写的非常好,于是亲自接见了冯德英,鼓励他要继续完成这部小说。
在刘亚楼的鼓励下,冯德英终于完成了这部小说,这部名为《苦菜花》的小说问世后,立马得到了外界的认可,冯德英也被调到了空政担任创作员。
来到空政后,有一些干部认为冯德英不过是一般干部,所以一直对其的待遇都不高。
为了让冯德英能够潜心创作,于是刘亚楼亲自为冯德英安排了独立的住处,让冯德英能够安静创作,在刘亚楼的支持下,冯德英又接连写出了《迎春花》等等小说。
首先是饰演江姐的演员,在选择演员的时候,万馥香这个演员是比较有争议的,有人认为她非常的适合,有人认为她出身不好,不适合饰演英雄人物。
确实,刘亚楼对于万馥香是了解的,当初在1962年的时候,刘亚楼就见过万馥香了,当时,万馥香是要被调到空政来的,可是因为出身问题,万馥香遇到了不少的刁难。
原来,所谓的出身不好,指的是万馥香的父亲是军官,有一些历史问题,正因如此,万馥香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
在刘亚楼的调任下,万馥香这才来到了空政文工团,接着又是刘亚楼的支持,万馥香成功出演了江姐这一角色。
接着是《江姐》的剧目创作,在排练中,一些戏份都是由刘亚楼亲自指导的,可以说,刘亚楼完全是《江姐》的另外一位编剧。
还有《江姐》的歌曲,《江姐》的歌曲是《红梅赞》,这首歌曲也是刘亚楼亲自拍板决定下来的。
1964年9月4日,《江姐》在北京的儿童剧场首次公演,一经公演,座无虚席,观者如潮。
毛主席和周总理等等首长们,也亲自来到了剧场观看《江姐》,值得一提的是,周总理第一次看《江姐》,还是与一起偷偷去看的。
不过嘛,周总理偷偷去看《江姐》演出的事情,还是被外界知晓了,对此,外界纷纷惊叹不已:
后来,《江姐》在中央的支持下,开始在全国各地剧院进行演出,但凡是《江姐》所到之处,剧院凌晨的时候就会排起长长的购票队伍。甚至有的人就算是凌晨去排队,也很难买到一张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