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钓鱼吧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钓友交流 > 正文

钓友交流

新中国成立前在河北中部曾开挖了一条运河为何今天却已看不到

admin2024-12-16钓友交流6
  如果查看新中国刚成立时的地图,会发现在河北省中部标注有一条运河,名为“冀中运河”,此河在上个世纪60年代,甚至80年代的某些地图中仍可以看到,直到90年代的地图上彻底消失。

  如果查看新中国刚成立时的地图,会发现在河北省中部标注有一条运河,名为“冀中运河”,此河在上个世纪60年代,甚至80年代的某些地图中仍可以看到,直到90年代的地图上彻底消失。

  但是,如果循着历史的时间轴向前追溯,却发现在清朝、民国时期,并没有这条运河。那么这条运河究竟是如何出现的,又是如何消失的呢?

新中国成立前在河北中部曾开挖了一条运河为何今天却已看不到

  冀中运河开挖的大背景,是1947年夏天,冀中战场已由战略防御转入局部反攻,青(县)沧(县)战役后,战区推进到大清河两岸和津浦铁路北段的晋察冀边区冀中行署十专署一带,这里距离巩固的根据地较远,而部队的调动、支前物资的运输任务却数量大、时间紧,冀中当时的交通运输条件无法满足需要。

  为此,冀中行署的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勘查测量,决定利用古洋河和日伪废弃的封锁沟,把它们经开挖,连接成为一条纵贯冀中行署南北的运河,把子牙河、大清河两大水系连接起来,从而保证支前物资的供应、减轻群众战勤负担、繁荣冀中经济。运河定名为“冀中运河”。

  在这段运河中,利用到的河道最为主要的河段就是“古洋河”,这条在这片土地上存在了千百年的古老河流,在清朝的乾隆《河间府志》“山川”条有记载:

  滱水,出高氏山,在今浑源州东南山矣,自广昌东出倒马关(《水经注》云:滱水流经唐县故城,亦谓之唐河),滱水由唐县而东南,过曲阳、定州至祁州三坌口,合滋沙之水自饶阳县铁灯盏口分为二支溢入河间府肃宁县,一曰洋河、一曰唐河,并东流至河间县,洋河循城南而东、唐河循城西而北,合流北行至任邱县界,又号半截河……

  冀中运河于1947年11月开工,1948年9月竣工,献县、河间、任丘等县动员民工61000人参加施工,共投入民工日116.8万个,完成土方量41.69万立方米。

  其主要走向是:南起子牙河献县桥东的高坦村,沿冯家河故道向北,过商林,到河间县南八里铺与古洋河故道相接,然后曲折北上,经徐家口、半截河、大李庄进入任丘县,复经麻家坞、吴好庄向西北,过陵城至张庄万寿桥,穿过王官淀,北接小河,最后于文安县苟各庄汇入赵王河。

  按照设计通行20吨木船的要求,河道宽37米,底宽3至10米,河深4.5米。运河修好后,在试航的最初2个月内,进出船只近3000艘次,运送粮食、食盐、苇席、副食品等货物21017吨,输送旅客5191人次。当运河的正式交付使用时,正值平津战役支前工作最为紧张之时,这条运河为战役的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解放区的逐步稳定,遭到战争破坏的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不断修复,北方的河流又大都是季节性河流,当时还缺乏大范围调配水源的能力和条件,运河运输很快就被取代。估计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冀中运河的运输就已经停止了。

  虽然运河航运停止了,但是古洋河却继续发挥了新的作用,成为任邱、河间、肃宁、献县等地的排沥河道。1957年,开挖任文干渠在东庄店村北横穿古洋河,古洋河被分为上下两段。1963年,任邱县对古洋河下段进行疏浚,沥水由小白河下段排入文安洼,或由苟各庄扬水站排入赵王河。1965年9月至1966年6月,任邱、河间等对古洋河上段(当时为河间南八里铺至任邱东庄店)按5年一遇标准进行扩大治理。

  1966年将古洋河在金桥以下改道,由金桥向东北经邢家村、杨村、东段村东至阎家坞村西汇入任文干渠,长10.63公里。古洋河改道后,任邱阎家坞至献县宋家房子,称古洋河上段,全长89.79公里,流域面积1200平方公里。金桥以下原古洋河下段,为任邱县内排水河道。

  1973至1975年,沧州地区组织任邱、河间、肃宁、献县,分两期对古洋河扩大治理。第一期是1973年春,完成任邱阎家务至东吴村段。第二期是1975年,完成东吴村至献县宋家房子段。经过这次治理,河道断面达到新5年一遇除涝标准。

  今天,如果在网上查找“冀中运河”的信息,得到的结果屈指可数,冀中运河虽然在历史上发挥运输作用的时间很短暂,但是它对革命战争起到的作用不应被埋没,值得我们去挖掘、去了解、去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