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公布 重庆打黑第一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政府表现越出色、应对越得体则得分越高,反之则得分越低。最终依据各项表现综合所得总分,得出蓝、黄、橙、红四色警报级别,警报程度相应由低到高。其中总分20.00分(含)以上为蓝色警报,表示政府应对总体较为得体;总分15.00~19.99分为黄色警报,表示政府应对有待进一步加强;总分10.00~14.99分为橙色警报,表示政府应对存在明显问题;总分10.00分(不含)以下为红色警报,表示政府应对严重失当,存在重大缺陷。
这是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第二次发布此类排行榜,此前发布的“2009年上半年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曾引起社会极大关注。作为国内最早从事舆情研究的机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称此举是为了通过提供客观、科学的舆情参考数据和舆论引导建议,更好地帮助领导干部读网,准确把握社情民意,促进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2009年6月以来,重庆掀起“打黑除恶”风暴,14个横行多年的重大黑社会性质组织已受到致命打击,近200名团伙骨干成员全部被缉拿归案。8月,重庆市司法局前任局长、被传与多名“黑老大”交往甚密的文强落马,此后50多名官员相继因涉黑入狱,打黑行动进入高潮。10月12日,对涉黑组织的审判拉开帷幕。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对于重庆打黑除恶的效果,从某网站几万网友参加的网上调查就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网友都“感到更安全了”。网友说,重庆打黑除恶之所以感动人,不是缘于什么英雄虎胆碧血丹心,真正能够感动人的,还是民主与法治这个源头活水。还有网友总结了六条打黑“秘诀”:治理必先治官;打黑必先治警;一把手的决心;老百姓的支持;严格依法办事;探索长效机制。
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今天,重庆打黑也反映了一个现象样本,即警匪勾结、官匪勾结已经成为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就像网友的戏称:少数地方的黑道已经升级为2.0时代,越来越多的黑老大戴上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红帽子”,或者背后站着“红帽子”。
2009年9月8日,上海白领张军(化名)因搭载一名自称胃痛又打不到车的路人,遭遇闵行区城市交通行政执法大队“钓鱼执法”,被扣车并罚款1万元。其后,一系列案例相继曝光,司机孙中界断指以示清白一事更是引起轰动。目前,张军对有关交通行政执法部门的起诉已被立案。
这次围绕上海“钓鱼执法”案的舆论热潮,也是互联网和传统媒体联手推进的结果。9月12日,“被钓”者张军在天涯社区发帖控诉,迄今访问数达18.7万人次,评论1887条;“80后”作家韩寒在某博客中述评此事,迄今访问数达48.5万人次,评论6216条。转述者对网民的影响远远超过当事人,显示了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
国庆过后,众多传统媒体介入,《中国青年报》和一些都市报通过深入采访,挖掘出其他“钓鱼”案例。特别是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曝光整顿黑车中疑存在“职业拦车群体”,把监督推向高潮。传统主流媒体的强力介入,响应民意,体现了体制内改良政务管理、倾听民意、化解民怨的坚定决心。《人民日报》连发两篇评论:网络转载122次的《钓鱼式执法,危害猛于虎》,网络转载78次的《钓鱼式执法还需继续回应质疑》。网民热情肯定主流媒体的宣示:“人民的质疑就是人民的要求,人民的监督就是人民的期待。”
从虎照案到“钓鱼”案,说明中国已经出现“舆论引导新格局”,党报党刊和和电视台、电台是一个层次,都市类媒体是另一个层次,特别是互联网作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显示出巨大的舆论能量;要充分重视和高度尊重网民的呼声和利益诉求,面对汹涌的网络民意,政府和主流媒体只能因势利导,主动揭示真相,澄清流言,坦然承认和认真改进政府管理的缺失,才能赢得主动权,争取话语权;只有主动吸纳网络舆论,意识到民心可用、民怨可畏,才能化危为机,推动良政和善治。
××网试图为政府解围,转移网民对“钓鱼执法”案的关注,设置“黑车该不该打”的议题。“××调查”循循善诱:“在上海,你遇见过黑车吗?”“若您见过黑车,是在哪看到过的?”“您是否有乘坐黑车的经历?您觉得黑车有何危害?”主持者显然熟知传播学和心理学规律,如果不是发生了孙中界断指这样令人发指的极端情形,这样的舆论引导也可能见效。
但是,在闵行执法人员质问“他胃疼关你什么事”而触犯众怒,浦东新区政府蔑视经验常识、高调否认“钓鱼执法”后,××网企图先撇开事实真相,扭转公众注意力,甚至在首页评论中恶狠狠地预言“孙中界如果的确存在非法营运的行为,那么即便他自断一根手指,也不能为违法行为开脱”,这种做法不可能取得一厢情愿的宣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