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禁渔十年却不禁止钓鱼?为啥国家对钓鱼佬“特殊对待”?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域覆盖了19个省份,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也是众多鱼类的重要产卵场和栖息地,不过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水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等因素,长江的渔业资源遭受了严重的威胁和破坏。
为了保护长江的渔业资源以及生态环境,在2021年1月我国在长江流域的重点水域全面实施了为期十年的禁渔政策,这一决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为什么要禁渔10年呢?而且禁捕之后为什么不禁止个人钓鱼呢?
在2020年的一月我国在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实施了禁捕,而一年后这个范围就扩展到了长江干流、长江口等长江流域中的重点水域,而在今年的一月,为了更好的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我国实行的禁捕联合执法专项行动还扩大行动的范围。
长江禁渔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它作为我国第一大河流,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宝库,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但是长期的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严重破坏了长江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了许多水生生物的消失,渔业资源已经面临枯竭的风险。
而禁渔政策可以有效控制过度捕捞现象,促进长江流域的生态恢复和环境改善,同时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和繁衍条件,更好的保护鱼类资源,让鱼类有更多的繁殖时间和空间,使得它们的数量逐渐恢复和增长。
禁捕是推动长江大保护的重要手段,是以国家层面对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和长远规划,是对长江的珍视与保护,也是对未来负责。
禁渔政策的实施必然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和社会矛盾,但是长江的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严重破坏,如果再不采取行动,将对整个沿江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更大的损害。
而且长江渔民数量庞大,据2021年京报网的数据统计,退捕上岸的渔船有11万艘,渔民数量达到23万,过度捕捞和污染已经导致了渔业资源的减少,渔民的收入也随之下降。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长江水产品的数量从最巅峰时的45万吨,占据了当时全国淡水捕捞总产量的六成,然而随着长江流域的经济不断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工业污染、水土流失、农业化肥和养殖废水的排放等问题,给长江的渔业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渔业捕捞的速度以及数量,也使得长江渔业的生态环境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到了2003年其年产量就已经降到了十万吨左右。
而长江上游地区主要经济鱼类也从50余种缩减到了20种左右,其中洄游性类的鱼更是已经成为了稀有品种,而禁渔政策的核心就是通过限制和控制长江流域的渔业活动,以达到资源保护和恢复的目标。
同时长江实施禁渔政策也是为了渔民的长远利益考虑,虽然这项政策的实施对渔民的影响是深远的,会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困难和挑战。
比如退捕上岸的渔民们将失去其主要的生计来源,需要找到新的工作和收入的来源,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但这项政策也是必须的,而且在禁捕的同时,我国也十分重视渔民的生计问题。
根据新华社报道,为了改善渔民的生活条件,截至2022年末,我国累计投入了269.98亿元的补偿补助资金,用于退捕渔民的安置,这些资金被用于培训渔民的新职业技能,帮助他们找到新的就业机会。
政府还提供了一系列的经济扶持政策,鼓励渔民通过创业来增加收入,也提供就业机会以及转行培训,这些补偿和安置措施的实施有效地缓解了渔民的就业压力,帮助他们重新安置和就业。
而且长江禁渔十年也不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饮食造成太大的影响,因为目前的水产品供应中野生鱼类只占很小的比重,市场上的水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养殖的鱼类,同时随着养殖鱼类的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品质越来越好,价格也会更加亲民。
当然长江禁渔十年并不意味着个人钓鱼也要被禁止,个人钓鱼和商业捕捞有着本质的区别。商业捕捞是为了获利和商业目的进行的大规模捕捞活动,往往对鱼类资源造成巨大压力。而个人钓鱼是一种休闲活动,只是为了个人的娱乐和放松,对鱼类资源的影响相对较小。
而且禁止个人钓鱼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钓鱼作为一项古老而受欢迎的活动,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是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钓鱼的人数达到了8000多万,如果一刀切地禁止个人钓鱼,将可能引发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引起不必要的纷争和不满情绪。
而且钓鱼爱好者在垂钓之前往往要打窝,需要依靠技巧和耐心去捕捞,有时候可能无功而返,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给鱼送鱼饵,而且个人钓鱼时收获的鱼类数量基本上是损害不了长江内的渔业资源的。
不过一些渔民为了获取更多的渔获物,可能会采取一人多杆、多线多钩、长线多钩、单线多钩的钓具、钓法进行垂钓,这些手法使得渔获量增加,但同时也对长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所以我们也不能忽视个人钓鱼对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个人钓鱼者也应该遵守相关的渔业法规和规定,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为此我国在长江禁渔政策的基础上,制定针对个人钓鱼活动的具体规定,规范其操作行为,确保其对长江鱼类资源的保护不产生负面影响。
比如提出了一人一竿一线一钩垂钓的制度,并且划定了垂钓区,在禁钓区域内是禁止任何形式的钓鱼活动的,而垂钓区域则是可以继续进行的。
如果要去长江钓鱼的话最好提前查询允许钓鱼的具体区域,如果是禁钓区域内内钓鱼的话不但可能会被罚款,甚至还可能会被拘役。
除了划定了垂钓区外业禁止了使用任何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饵料、可视性探鱼辅助渔具、船艇排筏浮台等水上漂浮物进行垂钓,其中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不仅对渔获物本身造成危害,还会对水生生物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禁止使用船艇、排筏等水上漂浮物也是为了保护河流的安全和环境
一些钓鱼人为了寻找鱼类的栖息地,或者确定鱼类是否经过,开始使用可视水底摄像头了解鱼情,从而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钓鱼的操作,这种方式虽然能够提高钓鱼的效率,但同时也对鱼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潜在的威胁,所以也是不能使用的。
而且为了有效保护长江的鱼类资源,有关部门也明确规定了禁止将垂钓渔获物进入市场流通,一旦被发现存在交易垂钓渔获物的行为,将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处罚。
这一举措旨在杜绝非法渔获物的流通,能有效地遏制了非法捕捞者通过垂钓的方式获取水生生物资源,并将其投放到市场中销售,减少出现非法捕捞的几率,保护长江的渔业资源。
比如在20年2月就有两人因为非法捕捞活动而被判处拘役三个月,罚了两万六,据了解他们携带了10个鱼竿,共240个鱼钩。
长江禁渔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未来着想,长江它承载着亿万人民的生活和幸福,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只有通过保护和维护长江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长江能够永久地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渔业资源。
长江禁渔政策的实施在多个方面对于保护水生生物起到了积极作用,如今的长江在江苏段可以很明显的看到鱼虾成群的画面。
根据农业农村部于2023年发布的发布的长江资源变化中,也可以统计得出江豚的数量达到了1249头左右,随着长江禁渔的实施,长江江豚数量首次止跌回升。
这一方面展示了长江野生鱼种群的逐步恢复,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禁渔政策对鱼类繁殖和生态调度的积极作用,而且其成果不仅仅体现在江苏段,其他地区也陆续出现了类似的现象,这是长江禁渔政策的成功范例,同时也证明了禁渔政策改变了长江的渔业生态格局,使其向着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不过目前的成果也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始,还需持续巩固和加强,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而且目前禁渔政策只实施了四年,还需要继续加大执法力度和宣传力度,确保政策的执行和推广,目前数量迅速增长鱼类大多是以草鱼、鲫鱼为代表的食草类鱼,它们的数量本来就比较多,繁殖速度也较快。
而长江中曾代表长江的鲟类、江豚等肉食鱼类以及之前中肥美的鳤鱼的数量虽然有所恢复,但是依旧需要时间,因为这些肉食鱼类的繁殖速度比较慢,比如江豚繁殖需要11个月,而且一次也只能生一个,所以禁渔十年是很有必要的。
为了更好地保护长江流域的水生生物资源,我国已建立起了全面系统的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布设了700多个监测站位,进行常态化的调查监测,这一监测体系的建立,为长江禁渔效果的评估和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的评价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悉禁捕水域非法捕捞群众举报量减少了20%,禁捕水域的管理秩序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这得益于各级政府对禁渔政策的坚决执行,以及广大民众的积极配合和支持。
总的来说长江禁渔十年来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禁捕水域非法捕捞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退捕渔民的安置工作也取得了明显进展,长江江豚数量开始恢复增长,水生生物资源的恢复趋势明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