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最牛“卖鱼王”1年挣620亿元逆袭成首富
四川,天府之国物阜民丰。从这里走出的商人,一度成为了“掮客”的代名词。他们勤奋而精明,求实而敢为天下。
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浪潮中,川商更是率先扛起了民营经济先锋大旗,其中有个叫刘永好的年轻小伙看好趋势,回乡下当即宣布:把养殖场的10万只鹌鹑全部杀死,以后不再养鹌鹑,改行做起了猪饲料。
很快,“养猪希望富,希望来帮助”的广告语传遍了农村,而他凭借努力与商业头脑一跃成为了四川首富。
直到最近,另一位姓刘的人结束了四川首富刘永好20多年的垄断,成为了新任四川首富。
这个新首富叫刘汉元,通威集团的创始人,既是世界最大的水产饲料生产商,也是光伏产业中的全球王者。
有人说,他是四川最牛“卖鱼王”;也有人好奇,当年的“穷小子”究竟是如何崛起的?
1964年,刘汉元出生在四川眉山的一个偏僻农村。他的父母都是农民,家境贫寒,家中还有几个年纪尚幼的弟弟妹妹。
刘汉元是个懂事的孩子,他心里十分明白父母的不易。在平日里,他主动包揽家里喂猪、喂鸡等脏活,也会帮忙照料好弟弟妹妹。
唯一让刘汉元父亲操心的是,儿子总是在放学后,到学校的垃圾站捡一堆破旧收音机、电扇和旧电池等“破烂”回来。几番劝说下,都无法阻止孩子。
但刘汉元并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只要有空,他就会将它们来回捣鼓,重新拆开,又重新组装。
时间一长,还真让他研究出了点门道,一个报废的收音机居然在他手上获得“重生”,又能出声音,还能听一些新闻。
夏日炎炎,家里就像是火炉一般,但刘家家穷,根本买不起电风扇。妹妹更因为体弱,总是三天两头就中暑。
他研究的思路和收音机一样,摸清电路,拆开再组装起来。不到一个星期,他就把电风扇“制作”出来了。
刘汉元彻底成了村里的大红人,谁家里有电器坏了,都会喊着刘汉元过去帮忙修理,而他也乐在其中。
家境贫寒的他本来想要去报考无线电专业,但奈何家里太穷,他只能直接报名了中专学校,意外被分配到了淡水养殖专业。
这在当时算得上是份体面又稳定的工作,但可惜工资并不高,依然要为三餐发愁。
那时候条件还颇为艰辛,为了喝到干净的水经常需要往里面放明巩,有次放多了,一直拉肚子。
唯一令他苦中作乐的是,去乐山做水资源调查,能够实践出真知,他的养鱼技术越发成熟。
1983年初,乐山出现了5个养鱼的“万元户”,领导马上排刘汉元与同事去实地考察一番,看看是否真的像上报材料中说的养那么多鱼。
还让刘汉元看清了两个真相,一是养鱼的纯利润相当可观;二是他们的养鱼技术还不如自己!
他还记得,曾在专业杂志看过德国的网箱养鱼技术。如此想来,这非常适合在水库这样的水域进行规模化养殖。
不过在向信用社申请贷款时,刘汉元遭受了许多嘲讽,没有人相信这能够成功:“电站沟沟里头养鱼,你妄想吃汤圆啊。”
幸运的是,父母虽是农民,家境清贫,但为了支持自己,他们变卖家中最值钱的两头猪换来了500元的启动基金。
刘汉元备受感动,但同时也明白这头猪是家里最值钱的财物,如果自己创业失败,就意味着一无所有。
见到儿子犹豫,刘父安慰道:“儿啊,放心大胆地去做吧。猪没了,等你以后有钱再给爹买。”
即便刘汉元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扎实,但网箱流水养鱼的技术是首次试验,他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刘汉元特意将养鱼基地选在了自家门前的河流蟆颐堰里,用大石头截出一段缓冲区。
那时正值寒冬腊月,父子俩冒着严寒下水安装金属网箱,父亲甚至为此韧带断裂,险些造成残疾。
为了让鱼养的更好,他们决定自制鱼饵。但因为资金有限,买不起成型机,全家人只好日夜用手搓鱼饵,有时候手都搓得发红发肿。
最考验心性的是鱼苗的长势,为了观察活鱼成活率,刘汉元穿条短裤就跳进水里,摸到游动的鱼就很高兴。
那天,水电局、计经委等政府部门人员,以及《四川日报》等媒体记者都来了,想要一睹刘汉元的试验结果。
最终,在这个64平方米的网箱里,共捞出2781斤鱼,折合亩产达2.53万斤,净利润1930元。
当时四川最高产量一亩不到2万斤,刘汉元发明的“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技术,一举创下四川养鱼史上新的高产纪录。
那时候,大获成功的刘汉元并没忘记乡亲父老,他毫不保留地与渔民分享自己的技术,并免费向全国农民推广。
两年后,国家科委、农业部也分别将刘汉元的养鱼技术列为重点项目,在全国大力推广。
到了养鱼高峰期,刘汉元敏锐地发现,鱼肉质是否鲜嫩肥美不仅和水温、环境、水质有关,更重要是与鱼饵有关。但市面上的鱼饵却普遍存在一个偷工减料的情况。
1986年3月10日,通威前身眉山县渔用配合饲料厂(科力饲料厂)建成,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之意。
后于1991年更名为“四川通威饲料有限公司”,寓意为“通力合作,威力无穷”。
刘汉元曾在《四川日报》持续两周刊登招聘广告:“科技能使卫星上天,科技能使你养鱼致富”
到了2003年,通威的年收入超过120亿,它在水产饲料领域的地位更加牢固。
兜兜转转那么多年,刘汉元还是与当初爱好“电子产品”分不开。甚至可以说,把他真正推向首富就是它。
因此功成名就的刘汉元曾经多次前往德国考察半导体产业,甚至在1995年差点收购了其中一家。但当时市场前景不明,他不得不放弃合作。
转机出现在2004年。当时,德国政府颁布了《新能源法》,并对光伏发电进行补贴,在此带动下,全球光伏市场大爆发,作为太阳能电池主要材料的多晶硅价格一路飙升。
经过两年的观察,刘汉元才宣布要投入260亿,打造全国最大的太阳能光伏一体化项目。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光伏行业受到重挫,多晶硅一下子成了“烫手山芋”。价格持续低迷下,刘汉元不得不暂停四川永祥多晶硅二期的建设。
雪上加霜的是,2011年至2013年的欧美国家“反倾销、反补贴”政策,让中国光伏产业进入了更加凛冽的寒冬。
但刘汉元始终坚信,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将是中国经济的必由之路,光伏产业肯定有壮大的可能。
他顶住了压力,用卖饲料的钱补贴光伏项目,继续发展多晶硅。同时,一向变则通的他不断地寻找其他的机遇。
他决定结合新旧业务,开创了“渔光一体”的发展模式,即水下养鱼,水上发电,在池塘中开展水产养殖,在水面上架设光伏组件,开发太阳能发电的潜力。
“它借鉴了国外的‘池塘水面光伏’模式”,通威股份首席水产专家吴宗文曾向《科技日报》阐述这种模式的优越性:
“夏天水温升高,鱼会停止生长,光伏发电板对水面的遮挡可有效抑制水温。而水产养殖中,人工增氧会消耗不少电力,光伏发电不仅能反哺增氧机消耗的电能,还可给养殖户带来一笔不菲的发电收入。”
就在去年,通威已建成以“渔光一体”为主的光伏电站48 座,还开发了渔光小镇,参观时还能旅游。
不得不说,借力光伏业务,通威股份实现了业绩的高速增长。从营业收入来看,通威股份从2016年的208亿元暴涨至2021年的634亿元。
“多元化发展需要慎之又慎。从现实角度去看分工理论,事实上不是你愿不愿意,而是你能不能的问题。”
有次,在被记者问到“能给现在的年轻创业者什么建议”时,刘汉元语重心长道:
“要真正找到一个切入点,不嫌它小,然后持之以恒,找准目标,一直坚持下去,热爱下去,最后才有可能成功,我们很多人就是没有这种耐心。”
从一个贫穷的卖鱼翁到叱咤光伏行业的四川首富,刘汉元的成功之道更在于他拥有一份别于常人的耐心与坚持。
而作为通威的掌门人,无论是推广网箱技术,还是坚持发展光伏事业,他数次的选择都是出于当时社会最需要。
“一个着眼于最基础的食品安全,一个着眼于未来的能源安全,通威这两个战略目标和愿景,是真正对人类有贡献的,让我们睡觉都很踏实!”
作者:我是Quasimodo,小名叫小明,寻些人,讲他们的故事。图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