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钓鱼吧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钓友交流 > 正文

钓友交流

戏比天大不拘岁月的长歌

admin2024-05-07钓友交流31
  从1952年到2017年,北京人艺走过了65年韶华;从1958年北京人艺开启学员班之路,往届各期学员共同撑起了人艺天空,“维护戏剧精神的神圣”(杨邵林语)。然而,树立起北京人艺表演方法

  从1952年到2017年,北京人艺走过了65年韶华;从1958年北京人艺开启学员班之路,往届各期学员共同撑起了人艺天空,“维护戏剧精神的神圣”(杨邵林语)。然而,树立起北京人艺表演方法上的正确观念,更推动形成选拔人才标准和教学体系的,就要将追溯的脚步挪到属于北京人艺的1955年。

  “爱心中的艺术,不要爱艺术中的自己;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把你一切的私心杂念和你的套鞋一起留在后台门口。”

戏比天大不拘岁月的长歌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体系是世界戏剧的主要体系之一,是充满着实践性的科学演剧方法,它不是僵死的、机械的,而是不断变化、发展、丰富的,是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和可操作性的表演实践理论。它所提倡的演员训练、角色塑造的方式、方法,至今仍然影响着世界各国的表演实践。苏联的戏剧是全世界最强的,也是影响最大的,这是当时中国戏剧工作者的共识。新中国建立伊始,得益于苏联援建,来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家乡的戏剧专家到中国授课,由此,更多人得以窥见戏剧艺术的殿堂。

  在首都剧场大门口,苏民先生曾问学生们: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台阶,为什么要有一道门、两道门呢?他说这是一个艺术的殿堂,让你慢慢走上去、精神随之升华,每一个台阶都让你的心沉下来,推开一座门再进一座门,你已经把你的心和这个艺术殿堂融合在一起了,是带着一颗很沉静的心进到剧场里。他说,你们听,首都剧场的钟声,是那种宁静的声音,不是像电铃那样吵闹的,听这个钟声你们有什么感受?它会让你的心一点一点静下来,把我们个人的灵魂缩小了,舞台上的灵魂扩大了,这就叫艺术殿堂。

  北京人艺建立之初,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赵起扬等人怀揣建立起中国自己的剧场艺术的理想,明确提出要把北京人艺建成像莫斯科艺术剧院那样的——现实主义的、有本民族特色的、有文化的、世界一流的剧院。1955年至1957年,北京人艺在表演培训上迈定了第一步,开启了北京人艺培养人才之路的开端。

  “表演教学更像是一种水利工程,大禹治水。大禹的父亲鲧治水失败,因为他老去堵,堵是堵不住的。好的办法就该堵的堵,该疏导的得疏导,你得给它一个可以流动和释放的口子。每一个演员都有自己的天性,表演教学就是把他这个天性诱导出来,把不对的那条路给他堵上。”

  艺术与生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生活给艺术提供土壤,使艺术在表现生活时任情徜徉。

  1961年5月15日,北京人艺院长会议决定为58届学员单独排练一个大戏,作为毕业剧目,选定阿尔巴尼亚剧目《渔人之家》,导演为欧阳山尊、石联星。该剧于1962年4月3日在首都剧场首演,当年演出了26场。

  “《渔人之家》里的角色是个老头儿。有一次导演说:‘已经在台上合成了,总感觉你还不是这家的主人。’演戏的神奇就在于此,导演提示以后,中午休息的时候我就到舞台上找感觉。我躺在地板上想:我怎么盖的这个房子?带着孩子们一起干。这窗户怎么弄?屋里的家具怎么摆的?一点一点琢磨。当天晚上导演说:现在我感觉你是这家的主人了!多神奇,我就是用脑子想象了一下,感觉就是不一样。”

  表演是一辈子的事,非一蹴而就的,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它实则是一种引导。老一辈的人艺人爱用“出人出戏出理论”这七个字来概括北京人艺的剧院建设,把“人”放在首位,是北京人艺的创业者从建院伊始就明确的思想。翻看北京人艺的历史,“人才培养”始终在不间断地进行。

  学员班的历史之于北京人艺,犹如一首不拘岁月的长歌,它由诞生到发展,在各自的时代顿挫抑扬,贯穿了建院后的大半时光,延续着这座殿堂独有的演剧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