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钓鱼吧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钓鱼竿 > 正文

钓鱼竿

竹鱼竿朱德贺龙心爱之物传统手艺亟待抢救(图)

admin2024-05-10钓鱼竿44
  一老一小,父子俩在东丽区一间破旧的校园里过着半隐居的生活,只为了传承中国一项即将失传的传统技艺。  传世于清中晚期的传统竹鱼竿手艺几近消失,这对父子执著地恢复着这门

  一老一小,父子俩在东丽区一间破旧的校园里过着半隐居的生活,只为了传承中国一项即将失传的传统技艺。

  传世于清中晚期的传统竹鱼竿手艺几近消失,这对父子执著地恢复着这门技艺,经过夜以继日的努力,竹鱼竿终于重现世间,他们把第一批亲手制作的竹鱼竿命名为“中国人”。

竹鱼竿朱德贺龙心爱之物传统手艺亟待抢救(图)

  “你看这竹子,多漂亮,亭亭玉立,多秀气……”采访中,65岁的马国起眼神始终未离开手中的竹竿,眼神温柔,像是在把玩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父亲的眼中只有竹子,这是儿子马焜给马国起的评价。在他的记忆中,自从懂事起,竹竿便是父亲心心念念的思绪。

  自从2007年,家人支持父亲重操旧业——把学了多年的竹鱼竿手艺拾起来的时候,马焜才在父亲脸上看到了如此灿烂的笑容。

  东丽区新兴村,夏日的午后,小村落里静谧安宁,偶尔看到村民坐在自家的院落前聊天。马国起的“办公室”就在村落的一角。一座不大的小院,三间砖房,有些破旧,房间里到处是竹竿、各种说不上名字的工具。国起的家不在这里,但即使炎热的夏天,他还是不想离开这间满是竹竿的房子,在床上挂上一个蚊帐,干累了就歇着。

  蚊帐的旁边,依然散落着修剪了一半的竹子,夜里睡不着的时候,马国起随手抓起竹子,在欣赏中渐渐入睡。

  “这可是宝贝,现在几乎没有人会做了,很费事,但做出来和工艺品一样,很漂亮的。”另一个房间里是马国起的作品,根根鱼竿各有不同,彩绘的、包着蛇皮蟒皮的、精美的把手如工艺品一般,几近失传的竹鱼竿手艺在他的手里延续。

  “虽然现在基本上没人用竹鱼竿钓鱼了,但这是门传统手艺,还是应该流传下去。”36岁的马焜理解父亲,也支持父亲。看到父亲年岁大了,他在几年前辞了工作,专心跟着父亲学做竹鱼竿,继续传承这门手艺。

  “清朝的中晚期,以天津、北京为中心的地区,便出现了竹钓竿,大多是达官贵族的玩物。”马焜介绍,天津的水系相当发达,上世纪60年代前,钓鱼的人多,做竹钓竿的人也多,那个时期天津有四大制竿名家,分别是:张子安、高志田、刘和顺、单文清。

  高志田在天津河东唐口地区建立了自己的作坊,每天登门拜访求竿者不计其数。每日天未亮,高志田便已起身劳作,烤制竹竿,至日头西落,方能稍事休息,劳累了一天,到了晚上吃过饭,还要点灯干其他的活。即使是这样,由于工艺复杂、制作期长,所做的竹竿也是供不应求。

  “高先生还曾为朱德、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制作了一批竹鱼竿。”马焜说,爷爷曾是高志田的好朋友,因此父亲便在很小的时候和高志田学徒。

  “开始的时候给师傅打下手,师傅烤竹子,我就给师傅递竹子,然后找淘汰的竹子自己练习。我起得早睡得晚,和师傅南下福建、广东,深得高师傅真传,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6年的学徒生涯过后,马国起做竹鱼竿的手艺也炉火纯青了。

  近年来,碳素鱼竿早已取代传统的竹鱼竿,甚至很少有人知道昔日的鱼竿是竹子做的,但这门传统的技艺一直在马国起的记忆中。

  “几个竹鱼竿制作名家的后人都没有传承祖业,这门手艺基本上失传了。”直到2005年,马焜在网上帮父亲搜索国内竹鱼竿艺人时才发现,国内竟然已经没有专门制作并销售竹钓竿的人了。

  于是,从2007年开始,马国起重拾手艺,为的是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马焜也辞掉工作,父子俩租了个小院,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

  做钓竿的竹子要求非常严格,为了寻找合适的竹子,父子俩每年都会到南方。从2007年开始,江西吉安、衢州、黄山歙县、休宁、济溪、临安……父子俩已经走过30多个市县。每每听到哪里有竹林,父子俩就雇上几个当地人,跋山涉水,到竹林间挑选合适的竹子。

  在家时,每天早上8点开始,父子俩就开始工作了。10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求严格,不允许丝毫的误差,夏天也要坐在院子里,围在炉边烤竹竿。由于满屋都是竹竿,冬天屋内也不敢生火。

  “日本有专门做竹鱼竿的,他们以为中国人做不出来,但事实证明,我们能做到。”马焜说,曾和几个日本行家聊过天,看到马焜他们做的鱼竿,日本人很是惊讶。

  不久前的一天,马焜在用自己做的鱼竿“中国人”钓鱼,碰巧旁边是个外国人。外国人被马焜的鱼竿吸引住了,一直竖着大拇指,夸奖中国人技艺不凡。

  “竹钓竿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我们不能没有,也不能比别人差。”马焜说,能继承一门中国的传统技艺,他很骄傲。新报记者劳韵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