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钓鱼吧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钓具推荐 > 正文

钓具推荐

威海:一座临海而“升”的城市

admin2024-04-20钓具推荐54
  这里有“中国的好望角”,坐拥山东半岛最长海岸线,如同中国大地伸向海洋的指尖,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  这里有着世界宜居城市的美名,一年365天“蓝天白云”,1990

  这里有“中国的好望角”,坐拥山东半岛最长海岸线,如同中国大地伸向海洋的指尖,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

  这里有着世界宜居城市的美名,一年365天“蓝天白云”,1990年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拥有50多个A级以上景区,“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

威海:一座临海而“升”的城市

  这里是“中国制造”的强市,涵盖31个制造业大类中的29个,有20家上市公司、11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十大优势产业链医药医疗器械、打印设备、碳纤维、海洋食品、船舶、钓具产品行销全世界;

  这里也是强势崛起的科技创新之城,有11所高等院校、27个国家级创新平台,集齐了新能源“核风光储”整条产业链,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全省第一

  这就是山东威海,一个精致的“小”城,同时也是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样板。

  近日,由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与创业黑马联合主办的“2023第十三届黑马大赛暨郭永怀之星威海产业创新大赛”正式启动,大赛将集聚威海乃至全国的创投资源,打造中小企业交流展示、项目孵化、产融对接、协同创新的平台,助力威海加速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山东甚至整个中国,威海堪称一个独特的存在。它不是人潮涌动的交通枢纽,也不是传统的老工业基地、资源基地,更不是所谓“网红”城市。然而,它却是一个实实在在、“小”而“强”的精致城市,其人口规模在山东16个地市中倒数第二,人均GDP却名列前茅,在全国排名也稳定在第30、40名左右。特别是拥有一众“小而精”“小而强”的优质制造企业,使威海成为目前国内经济与科技发展最活跃的城市之一。

  作为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威海的工业底蕴较为雄厚,传统优势产业包括旅游、服装、钓具,以及机械制造等等,但近年来受多重因素影响,许多企业经常处在用工紧缺、发展受限、利润率较低的勉力维持状态。也正因为如此,当地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的决心很强,研发投入普遍较高。

  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近年来,威海市政府立足既有的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突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地位,梳理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碳纤维等复合材料、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时尚与休闲运动产品、康养旅游、新能源等八大产业集群,确立打印设备及智能服务终端、医药医疗器械、碳纤维等复合材料、专用汽车、海洋食品、船舶与海工装备、纺织服装、电机、轮胎、钓具等10条优势产业链,并以重点产品为脉络,条分缕析,找出本地配套的短板弱项,以此有针对性地引进培育龙头链主企业、核心配套企业和新锐补链企业,一方面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另一方面加快推进生物医药、高性能复合材料等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同时聚焦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等领域,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今年2月14日,全国首例“量子远程手术”在山东顺利实施,位于威海威高集团的“妙手”手术机器人主手操作臂,顺利连接并带动位于青岛青大附院手术室里的从手操作臂,实现了跨越260公里的远程手术。

  今年4月,位于威海乳山的国内在建单体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山东半岛南海上风电基地U场址正式启动,它与当地的远景能源、明阳智能、豪迈科技等创新项目一起,构成了一个千亿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据了解,在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威海是目前山东省唯一一个集齐了核风光储的地级市,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的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超过1800万千瓦,届时市域全社会用电量可100%由清洁电力供应。

  与此同时,威海在蓝碳经济领域也领先一步,海洋碳汇研究、碳汇渔业、海草床修复等经验做法走在全国前列,出台全国首个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成立全国第一个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到2025年底,威海的蓝碳经济在全市海洋经济占比超过30%,开启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

  政府和产业界的共同努力,让威海这样一个原本并不具备资源优势、先天缺少重大生产力布局的生态小城,在打印机、碳纤维、医疗器械、海工装备、轮胎、房车等多个产业领域,形成了技术创新优势,并成功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在保持自然生态优势的同时,锻造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探索出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截止今年9月份,威海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10.7%,位居山东省第一,已经成为国内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一大样本。

  对于国内广大的二三四线城市来说,如何改变固有的信息和资源层级劣势,营造开放、活跃的创业创新环境,与全国乃至全世界领先的创投资源和认知全面接轨,是影响城市转型升级成果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个巨大难题。

  他们充分发挥了社会化机构的第三方服务和产业加速作用。2021年4月,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国内创业服务领域第一家上市公司创业黑马集团,对威海市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调研走访。在走访中,他们发现,威海的各家企业虽然较为重视科技创新,但是整体产业发展情况仍有待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部分产业本地配套不完善,中小企业普遍业务模式传统、缺少模式创新,高端人才不足且人才外流压力较大,企业发展资金问题突出,需要对接更多具有产业资源的资本。

  针对高技术制造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在展开调研的同时,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决定联合创业黑马,三方共建“威海黑马独角兽企业加速中心”,依托创业黑马的城市产业生态加速体系和全国资源,以“产业加速+项目招引”双轮加速模式,整合各类产业资源和创新要素,推动本地潜力企业冲刺新目标,提升企业知名度和对人才的吸引力,加速企业驶入发展快速通道,同时带动一批优质产业项目落地威海,助力城市产业动能转换。

  经过一年时间的加速,2022年10月,黑马威海产业加速器第一期结业,首批43位“黑马”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10家企业晋升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家企业获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家企业成长为瞪羚企业。

  在疫情冲击下,许多加速器成员企业实现了逆势增长。以威海晶合数字矿山技术有限公司为例,其原来的电子水尺产品都是随着项目销售,通过学习,改变了产品的营销方式,变成跟着市场走,实现了销售业绩增长45%。

  据了解,黑马威海产业加速器二期已经结业。相比第一期,加速器二期更注重围绕企业发展急需解决的战略、资本、人才、营销等问题,提供战略规划、资本对接、产品创新等系统的加速服务。

  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政企合作、产投联动的模式,可以“有效发挥创新平台体系的创新资源优势,引进更多上下游企业、投资机构的对接,让企业有更好的发展,产业链有更好的提升。”

  为进一步激发威海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打造威海企业与全国创投资源交互合作、产融对接、协同创新的平台,近日,“2023第十三届黑马大赛暨郭永怀之星威海产业创新大赛”正式启动。

  郭永怀(19091968)先生出生于威海荣成,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技大学首任化学物理系系主任、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为中国的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均做出过重大贡献。为继承发扬郭永怀先生攻坚克难,为国奉献的精神,加快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以“郭永怀之星”冠名本届黑马大赛,旨在进一步带动技术创新,为促进威海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黑马大赛首创于2011年6月30日,是目前国内各类投融资选拔赛事中,创设最早、影响最盛、规模最大的一个。举办12年来,黑马大赛已经深入北京、上海、杭州、西安、深圳、武汉、苏州、成都、南京、青岛等全国50余座产业城市,吸引5万家企业参赛,覆盖消费、科技、娱乐互联网、教育、现代服务、电子商务、先进制造、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医疗大健康等30多个细分产业,有超过200多家海内外投资机构上千名投资人参与,累计融资额超过800亿元人民币。旷视、安翰、云洲等知名科技公司,以及诺唯赞、雷神科技等A股上市公司,都曾是黑马大赛的优胜者,并从这里迈上了更广阔的舞台。

  与往年相比,“2023黑马大赛”在形式上有了进一步的升级:首先,更强调走进城市,深入威海产业,通过大赛链接产业上下游关键技术、市场、人才、资本资源,集聚产业的发展核心要素,与同产业链优秀企业共同进化,打造城市主产业生态,塑造产业名片。其次,以大赛带动升级,培育城市产业新生力量,评审团除了邀请众多一线投资机构,还将邀请科研院所、产业龙头、城市产业代表、知名券商等组成豪华评审团,共同为城市产业发展贡献智慧,为创业者加速。第三,持续为产业链企业提供多层次服务,为参赛选手提供包括投融资、资质认证辅导、产业资源链接,企业成长加速等多层次加速服务,持续关注企业变化和成长,为其匹配需求和资源,助其发展壮大。

  本次“2023第十三届黑马大赛暨郭永怀之星威海产业创新大赛”,由创业黑马联合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全国60余家产业投资机构举办。9月7日,大赛启动网络报名,首场预选赛同时举行,共聚集来自威海、绵阳、怀柔、厦门四城的15个参赛项目,聚焦医疗器械、电子信息、先进装备等新兴战略领域,北京科创投资基金、经纬创投、翠湖基金、真成投资、东北证券、国科投资六家投资机构现场观摩。路演结束,11个项目累计收到22份投资邀约函,其中威海奥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荣获预选赛第一名;山东百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小弦人工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并列第二名。

  据了解,本次大赛将历时约二个半月,全国参赛者均可网络报名,11月上旬前通过预选赛评出决赛晋级项目,11月中旬开展线下角逐冠、亚、季军的决赛,并举行大赛颁奖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