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家】精准化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华文化传播交流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通过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贸易等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是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也是中国参与国际体系进程的最佳实施路径。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和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党的十八大将文化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建设文化强国”;党的十九大将“文化自信”写入了“十四个坚持”,充分显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和强大的感召力。习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无疑对国人如何增强“四个自信”,为让国外更好了解中国、理解中国方面指明了方向。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国家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持续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共促文化发展、实现民心相通,维护“一带一路”利益共同体发展。
孔子学院是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国际合作而不懈努力的象征,是连接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纽带。2004年国家开始创立孔子学院,最基本的办学功能是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以语言架起中外民心相通的桥梁,加深我国与相关国家的相互了解。截止目前,已有162个国家(地区)设立了550所孔子学院和1172个中小学孔子课堂,为数千万各国学院提供了中文学习和中国语言文化体验服务,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顺应中外民众日益增长的交往意愿和学习需求。
2016年,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在泰国大城府建立的鲁班工坊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我国在海外设立的首个鲁班工坊,是探索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新模式,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国家产能合作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国际型合作项目。2018年,习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在非洲设立10个鲁班工坊。近年来,鲁班工坊除了服务国际产能合作,还作为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致力于开展海外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举办国际学术交流会议、职业技能大赛、中外合作开发职业教育教学资源,成为跨文化语境下传播中国文化、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人民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载体。
据文化和旅游部2017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已与157个国家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累计签署文化交流执行计划近800个,初步形成了覆盖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间文化交流与合作网络。中国—中东欧、中国—东盟、中国—欧盟等十余个文化年、旅游年等活动,“欢乐春节”“丝路之旅”“青年汉学研修计划”“中华文化讲堂”“千年运河”“天路之旅”“阿拉伯艺术节”等文化和旅游品牌,进一步丰富了“一带一路”沿线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功举办,就创造了成交额达578亿美元的良好成绩。
2018年我国共输出版权12778项,其中,图书版权输出由2013年的7305种增长到2018年的10873种。从语种上看,在英文、阿文、法文、西文等版权输出不断增长的同时,越南文、泰文、俄文、尼泊尔文等版权输出实现了较快增长。从2017年开始,在中国图书版权输出语种的前十位中,阿拉伯文、越南文、泰文、俄文等“一带一路”沿线种。《习谈治国理政》成为2017年海外读者最关注的中国图书,近一步展示了中国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寻求与世界各国人民建立新的合作桥梁,实现“双赢”的外交政策。
在国家支持优秀电视剧“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中国影视剧出口总额、出口数量成总体上升趋势。以电视剧为例,电视剧出口数量从2006年的149部上升至2016年的419部,出口总额从2008年的7524.95万元上升至2016年的29732.21万元。在出口地域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因为地缘文化相似或相近,市场更为活跃。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企业和机构从事的对外活动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对外贸易、金融及资金融通这些发展更为便捷、效果更为明显、经济效益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在文化输出、文化传播方面意识认识不够、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国人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盲目过洋节、吸收外来文化,反而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保护不够,了解不深入,未能成为文化对外交流的传播者。更有一些案例表明,国内一些企业在东南亚、非洲等地完成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后,没有后续人员和机构及时介入进行运维和“软实力”方面的提升,致使当地人不能理解援建项目的线.文化传播缺乏内涵,未能传播精粹
长期以来,我们在文化输出和传播过程中形成“单向”灌输和宣传模式,未能完全形成互动性和交流作用。多数传播流于形式、内容单一、缺乏创新,仅通过类似茶叶、武术、脸谱等形象化的符号进行传播,没有像日本在拉美地区进行文化传播时将更为深层次内容,例如茶文化、功夫文化、戏曲文化等进行传播,虽在传播中树立了中华文化的辨识度,但由于急功急利,最终来看效果有限,没有形成合力,无法做到与“一带一路”建设中经贸、设施建设等融合互通。
我国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目前依然延续了传统的交流方式,如“文化节”、“艺术节”、“博览会”等等,这些方法大多由政府主导、依赖政府扶持,没有形成民间自发且大规模的文化传播与交流。加之,缺乏对市场细分和总体把握,中华文化在输出过程中,势单力薄,经济优势和回报率不高,落后于文化传播和文化外贸发达的国家。
近年来,虽然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数不断增加,但由于我国目前生产的大多为可复制、附加值低的文化产品,所以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没有过多的专业要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文化产业方面专业化人才、国际化人才、创新性人才的发展。大多数从事文化产业相关的人员,不能熟知和灵活运用国家惯例和规则,在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方面有待提升。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发展途径众多的国家,包括中亚、南亚、中东、北非、中东欧、东南亚以及独联体等,每个地区的文化都各有特色、不尽相同,历史背景、文化样貌、宗教背景、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很多差异。虽然“一带一路”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可是面对如此多的文化差异性,必然要遭遇很多水土不服的现象,如果处理不当甚至可能出现文化分歧和文化对立的不利局面。
“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国家比较富裕,也有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比较落后。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多是因为常年的社会动乱以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其经济发展滞后,国内的文化交流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完善。其中,有一些国家的基础公共设施尚处于初期建设阶段,网络通讯设施也亟待建设,根本无力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进行文化传播与交流难度较大。但在“一带一路”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只与富裕的国家合作共赢,也要与那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让“一带一路”真正根植于更广泛的世界。
目前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文化传播与交流方面,仍然缺乏国际互信体系的支持。一是由于“一带一路”倡议在具体的实施内容方面还有需要摸索和改进的地方,其他国家对于“一带一路”的科学决策仍缺乏足够的观察和了解。二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很多国家和地区政治环境、宗教氛围、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错综复杂,这就给“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与交流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三是“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与交流仍然需要面对着一些不确定的干扰因素。
就目前“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华文化的传播来看,应隶属于跨文化传播范畴,主要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我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玄奘取经、郑和下西洋等都是跨文化传播的典范。今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足不出户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人沟通交流。跨文化传播理论最早起源于美国,旨在研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如何进行交流、研究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技巧、跨越跨文化交流障碍的方法和途径。
有学者曾提出跨文化传播中需要注重的策略,主要观点如下:(1)传播是个体的认知过程;(2)文化是人们心中关于信念与价值观的体系;(3)跨文化传播是个体遭遇不同文化信仰与价值观的一个过程,因此会产生文化冲突;(4)心理因素(个性、焦虑、犹豫、偏见、刻板等等)会影响跨文化传播过程;(5)只要确定心理变化与传播行为之间的联系,跨文化传播便能够预测和控制;(6)跨文化传播能力应涉及消除民族优越感和一些刻板观念,懂得宽容与理解。基于这些分析,我们可以提出如下举措:
我国现有常见的文化传播方式与在文化输出方面领先的国家经验相仿,符合文化对外传播的规律,应该继续巩固并发扬。通过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方式,示范推广、辐射更多国家。无论是建立孔子学院、鲁班工坊,还是举办文化艺术节、输出版权和影视剧出口,在传播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地域特征、政治环境、民族特点、宗教意识、风俗人情、生活方式、利益诉求、接受水平。选择培育的支点要从国家或地区的实际出发,按照讲清目的、传达善意、宣介合作机遇的指向,以合作共赢的理念阐释与传播。
拓展教育、科技、旅游、医药医疗、公益慈善、学术往来、知识产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等人文传播与交流合作新领域,深化传播与交流合作的内容。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但是对于新时代中国文化的理念了解不多,对于中华民族在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是理解不深。因此需要通过更符合现在文化交流的方式进行中华文化的输出,提高沿线国家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可度。据统计,“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政府每年向相关国家提供一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地方政府也设立了丝绸之路专项奖学金,鼓励国际文教交流,吸引了大批发展中国家的年轻一代到中国留学发展,潜移默化之下,这些人逐步为中华文化所吸引,并逐步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也为民心相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调查、研究与整合的基础上,推动相关技术标准对接和示范性规则的制订,加快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基础设施,特别是互联网的互联互通。以文化创新、投融资和交易平台为核心推动创意研发、投融资与市场交易、遗产保护与利用、贸易与资源配送等文化传播服务平台建设,为促进沿线国家间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基础支撑。同时要根据合作交流国家的文化资源特性,在资本聚合过程中构建不同价值形态的文化产业合作发展平台。
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手段推进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社会信息化的今天,网络等新媒体手段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相对于传统的传播模式,网络等新媒体手段能够更加快速、更加便捷地呈现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也更易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所接受。在使用新媒体平台传播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我外语网站,Twitter、Facebook、YouTube、Tiktok等境外社交媒体及移动终端、互联网电视等新技术平台,针对其传播规律和受众特点,开发新的文化项目,让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路径更多、覆盖更广,影响更深远。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文化产业合作基地,文化综合体、文化主题园区、文化实景演艺等项目,然后把这些项目打造成一个个优质的、开放性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互动平台。基于这一平台,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手工艺继承、文化人才培养等工作,利用文化传播中的各核心要素的发掘,不断提升基地、综合体、园区的“软实力”,成为展示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建立文化产业、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综合性平台,促使“一带一路”倡议的可持续发展。
用制度的方式规范文化市场时序,引导我国文化企业树立积极、严格、有文化追求的文化产品,从而提升我国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保证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尤其是对文化产品知识产权侵害方面进行明确详细的规定,从而为我国文化产品的输出提供良好的法律基础。
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文化输出项目的资金扶持,制定优惠政策,尽快以法律、文件以及公告等形式形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协调磋商机制,加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文化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形成“高层认可—中层执行—基层支持”的文化交流合作的创新模式,使各国资源都能发挥最大效率,文化的输出、交流得到良好的回应。同时,尽快制定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标准,规范整理中华文化具有代表性的东西,达到平台效应。
“一带一路”倡议中走出国门的多为央企、国企或在其带领下的大型民企、私企,企业的整体政治觉悟性较高,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有了较好的基础。在海外设立办事机构的企业应在办公区域设计、装修方面尽可能加入中国文化特色元素,加大中华文化素材、物品的摆放;设立企业开放日,邀请合作伙伴走入企业,加深了解、达成共识;遇到中国传统节日可以组织有针对性的特色活动,如舞龙舞狮、戏曲欣赏、逛花灯等,通过多种方式真正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言企业。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化交流是民心相通的桥梁,在国际交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成效显著,成果丰硕,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明显增多,品牌化趋势明显,在世界各个地区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中国热”。而这一切均与习外交思想密不可分,纵观习外交思想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可以说是习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全面的运用和最与时俱进的发展,这一理念把中国与世界、把不同文化背景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融为一体,使制约和阻碍合作共赢的各种问题和因素得以有效减少或化解。在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今天,我们应该牢固树立“文化自信”,深刻把握习提到的“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大势,又要重视“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深入推动中国同世界深入交流、互学互鉴。深入开展文明对话、人文交流,取长补短,维护并耐心细致解说“中国道路”,主动塑造良好的大国与大党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增强软实力、吸引力、感召力,为推动世界文明繁荣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重要作用。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