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海南的农谚非常丰富,几乎是包罗万象,其中最主要的有如下几方面:预测气候变化、物候学、记述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土壤肥料、畜牧兽医、植树造林、栽桑养蚕、打猎。此外,还包括其他有关农事操作,涵盖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
由于农谚是海南农民在长期生产劳动中所积累的经验的结晶,其内容大部分是实事求是、符合科学道理的。
连日来,海南日报记者通过深入采访,研读了收集17000多条海南谚语的《中国谚语集成·海南卷》,深感海南农谚语言生动、精练、质朴,趣味横生、韵味隽永,朗朗上口、易记易传,具有鲜明的方言和地域特色,散发着泥土的芳香。海南农谚无愧于“语言之花”“智慧海洋的明珠”的美誉。
在海南渔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鲳鱼好退不退,马鲛好进不进”。这是因为金鲳鱼体形扁而椭圆,鳃盖短而扁平,它撞进围网的网目,若是即刻后退,本来可以退出渔网;但金鲳鱼往往是拼命向前闯,直到紧紧卡在网目上。马鲛鱼和金鲳鱼相反,它的体形似纺锤,游速快,力气大,撞入围网的网目,若是再使大劲闯一闯,本来可能闯过去,不被网目卡住;可马鲛鱼必定是张开全部鳍条,用尽全力往后退,结果又是在网目上卡个正着……
于是,这句渔谚就成了指导年轻一代渔民的一个重要知识。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记载农业科学知识的书籍虽然不少,但广大农民却很难获得。因此,海南农民与全国的农民兄弟一样,农业科学与经验的推广与传播,主要是通过口头的农谚来进行的。可以说,农谚是过去海南农民传播农业知识的主要形式,在生产上起了无法估量的作用。
为了便于口口相传,概括性与科学性是海南农谚一个鲜明的特点,它们必须简短流畅、便于记诵。但农谚的内容又必须很丰富,所以必须精炼深刻,发人深思。这样一来,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海南农谚就自然而然地发展成为短小精悍、高度概括的科学经验结晶,造就了大量更为凝练、简明的单句短谚,而概括力达到惊人准确的程度。如“鸡肥脚香”“牛大压不死虱”“旧疾难医”……寥寥数字,既通俗易懂,又鞭辟入里,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
海南的许多农谚看似浅显,实际上饱含深刻的科学原理。例如,海口有农谚是“猪粪热,施瓜菜;牛粪冷,施果树”,猪牛粪还分冷热?看似没有道理,其实是因为猪牛的食物不同,粪中的微生物活动也不同,发酵发热的能力也是大有差别的。而且不同的粪肥施肥到不同的作物上,也是有针对性的。
再如,“手触含羞草,天气知分晓,卷得快天晴,卷得慢有雨”的气象谚语中,以含羞草来标注空气中的湿度,比较科学。因为天晴时,空气中湿度低,含羞草叶子比较干,卷得比较快。而快下雨时,含羞草叶子比较湿重,卷得比较慢。此外,还有举不胜举的科学谚语,如“木棉花开春雨到,芒花抽穗雨回朝”“龙眼开花,必有阴天”“青竹结籽,干旱当年”等等,这些农谚中处处闪烁着科技的光芒,对生产生活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琼海有句农谚:“七月蚊找窝,八月蚊结群,九月不见蚊脚痕。”生动地描述了当地蚊子在夏秋天的生活习性。这样的谚语不仅生动活泼,而且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农谚在海南农民的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人民群众聪明才智的鲜明体现,一般都是经过口头流传下来的,因此这些农谚使语言活泼风趣,生动形象,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海南的农谚熟练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进行表达,其中包括比喻、拟人、对比、对偶、排比和顶针等。记者翻开《中国谚语集成·海南卷》一书,这样的农谚比比皆是。在比喻的手法中,有澄迈的“春雨贵如油,夏雨遍地流”、保亭的“月亮撑伞,有雨不远”、五指山的“狗不叫不咬,雷无声无雨”等等农谚;在拟人的手法中,有保亭的“春天后娘面,一天百样变”、临高的“星星眨眼,下雨不远”、儋州的“有雨山戴帽,无雨云围腰”等等农谚;对比的农谚中,有定安的“七月东风雨,八月东风晾”、儋州的“春旱谷满仓,秋旱断种粮”“一夜春霜三日雨,三夜春霜就会晴”等等农谚;对偶的手法中,有屯昌的“雨浇元宵灯,日晒清明节”、澄迈的“乌云串银河,甘雨落田洋”、保亭的“今夜露水重,明天太阳红”等等农谚。而排比的手法也非常常见。例如,琼海的“春有雨,沙飞千里;夏有雨,驶船上市;秋有雨,稻草生耳;冬有雨,牛羊冻死”;保亭的“正月雾,秋水来浸屋;二月雾,没水来洗牛;三月雾,有雨只半途;四月雾,好稻看好主;五月雾,大雨满路铺……”等等。而顶针的手法虽然不多见,但是还是有一些。例如保亭的农谚“人不知春鸟知春,鸟不知春树知春”等。
海南农谚都用方言方音,极为讲究句式工整对称,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押韵,朗朗上口。如“众人齐心,黄土变金”“不怕走得慢,只怕路上站”“土帮土成墙,人帮人成王”等等,过口能诵,过耳难忘。
海南方言有海南话、儋州话、军话、迈线多种。因此,方言大量运用在了海南农谚中。很多有地方特色的语言,例如保亭的“冬天狗咬风,春雨一场空”,其中的“狗咬风”就是方言“龙卷风”的意思;海口的“大年吹南风,难度北归春”,其中的“北归春”就是方言“青黄不接期”的意思;屯昌的“插秧看春,放粟看军”,其中的“军”就是军坡的意思。再比如琼海的农谚“剪半细,水浸屋;剪半粗,水流路”,其中的“剪半”(吉贝)是方言“棉花”的意思,这里比喻云朵。
“海南岛,春来早。”这句海口的农谚,看似简单,却说明了海南位于中国最南方、最接近赤道的地理特征。与之相媲美的是三亚有一句农谚,叫“北风不到崖州城,南风不到北京城”,充分说明了三亚是真正“长夏无冬”的地带。作为我国唯一的全热带岛屿省份,海南农业在全国独树一帜,因而海南的农谚也是独具地方特色。
就以地理特色为例,海南农谚中有很多富含地理特征的谚语。全国人民熟知的“文昌鸡,嘉积鸭,东山羊,和乐蟹”,就是四个地名及其地域上知名特产美食的综合。而无独有偶,有一个大多数人还不知道的一句美食老谚语,流传在海口、澄迈一带:“福山咖啡,遵谭苞蜜,旧州龙眼,雷虎荔枝,新坡瓜菜,北铺柑橘”。这里,把早年澄迈福山的咖啡、海口遵谭的菠萝蜜、旧州的龙眼、永兴镇雷虎村的荔枝、新坡镇的瓜菜和石山镇北铺村的柑橘,这些各个镇村的特产综合在一起,编成了一句四言谚语。
海南农民还将地理特点应用到气象谚语中。例如,有句“云下三亚,出门卷裤脚;云去海口,有雨不用跑”的谚语,就巧妙地利用海南岛两大城市的地理方位来做指南(北)针,“云下三亚”即云朵朝南方走;“云去海口”即云朵朝北方走。
热带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则是海南农谚的另一热点。有句农谚是这样说的,“海南咖啡福建面”,这是东南亚一句谚语“潮州粉条福建面,海南咖啡人人传”的缩写。在1950年代,东南亚的归侨们,不但把喝咖啡的传统和制作、冲泡咖啡的手艺带到海南兴隆,还生产出后来声名远扬的兴隆咖啡。
海南是著名的侨乡,这些侨民或归侨,阅历广博,汲取各国文化精华,不断丰富着海南谚语的宝库。其中也有很多农业谚语。华侨是海南与海外地区联系的纽带、友好的使者,也是物种及其谚语的传播者、丰富者。许多物种都是经他们从国外传入海南,例如,自东南亚传入橡胶、咖啡,自印度传入胡椒,自马来西亚传入榴莲、红毛丹,自越南传入番茨(地瓜)。随着物种的引进,也传入有关种植经验,经过海南人民的实践,去伪存真,使之洋为中用,不断丰富和发展,总结新的经验和体会,造就许多特色谚语。如:“榴莲是万果之王,红毛丹是万果之后”“当了纱笼吃榴莲”“胡椒发家,橡胶当家”“胡椒仁,胜过银”“番茨不怕羞,四季都含春”“番茨种烈日,茨藤只直直”“咖啡惧干风”……这些举不胜举的谚语,像涓涓细流注入谚海,使得海南的谚海源多流长。
此外,还有很多谚语,点出了海南的热带特产。诸如“海南椰子冠全国,文昌椰子半海南”“椰子当家,橡胶发家”“东路槟榔西路米”“千株槟榔不欠债,百棵椰子不缺柴”“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这些谚语都带着显著的地域标志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