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钓鱼吧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钓友交流 > 正文

钓友交流

马宏伟:治学与钓鱼--理论

admin2024-06-27钓友交流19
  作为经济学家,张五常在经济学界可以说是颇有名气的人物。对于他的学术观点姑且不论,但他把治学比作在大海中钓鱼,并把学术文章分为价值较高的大鱼和没有价值的小鱼的说法,却是颇耐人寻味的。他说

  作为经济学家,张五常在经济学界可以说是颇有名气的人物。对于他的学术观点姑且不论,但他把治学比作在大海中钓鱼,并把学术文章分为价值较高的大鱼和没有价值的小鱼的说法,却是颇耐人寻味的。他说,为了钓到大鱼,先要找自己认为有鱼可钓的地方,这个岛看一遍,那块大石考察一下。看中了地点,下钩时脑子里充满幻想。钓无所获,心有不甘,就转鱼饵、换钓法。再不行,就另换地方。如此这般,学术研究之辛苦可知矣。

  张五常自认其钓鱼的兴趣是要大不要小,越大越好;而对于搞学术,“博大不取小”的选择倾向甚至比钓鱼更重要,“有等于无的学术文章,不写算了”,因为小鱼尚可煲汤,而小文确是废物。张五常自称,自己博大鱼博了三十多年,只钓到了六七尾几斤重的石斑,半条《老人与海》中的巨鱼也没有钓到。

马宏伟:治学与钓鱼--理论

  与此相反,时下有些做学问的人,不是踏踏实实地研究、求索,以拿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是动辄推出“开创性的学术专著”、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开辟“新的学科”……其浮躁之气可见一斑。实际上,绝大部分的这类“成果”即使从来没有出现过,人类的知识宝库也不会有任何损失。更有甚者,有的人为了沽名钓誉或评职晋级,不惜欺世盗名,剽窃他人成果。这对于学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由此想起曾听过一则名为《钓鱼》的相声段子,讲的是有人见其邻居每每钓到大鱼数尾,十分眼热,便也置备钓具、干粮,去操练一番。但怎奈此人心性浮躁,缺乏耐性与韧劲,结果徒劳无功,连续数天空手而归。然而,他既不肯就此罢手,又不能认真反思,老老实实地付出辛苦,而是去鱼市买了一盆活鱼,以博虚名。结果被人识破,沦为笑柄。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可见,“为人”与“为己”自古以来就是两种不同的治学态度。“为己”者,做学问是为了明事理、求真知,不图虚名、不计穷达得失,做真实无伪的学问;“为人”者,则急功近利,把做学问作为追名逐利的工具,做浮华浅薄的学问。

  提倡做“为己”之学,兴“博大鱼”之风,不仅需要治学者树立科学的态度,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与定力,而且需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学术成果评价激励机制,形成鼓励“博大鱼”的社会环境。因为人是社会中的人,总有从衣食无忧到实现自我价值等种种需求,总希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承认。因此,对学术成果进行评价认可的依据和方式,在一定意义上就成了教人如何做学问的重要导向。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形成有权威、有公信力的学术成果评估标准和科学的评价方式,对于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至关紧要。在社会普遍呼唤创新、鼓励创新、崇尚创新的今天,这一点尤为重要。

  当然,鼓励人们做“为己”之学,不是要人们自私自利或自我欣赏,也不是关起门来做学问,不问世事,以致所做学问空疏无用,而是说在做“为己”之学时,必须把目的置于“成物”,即身任天下,利济群生,以实现美好的社会理想。否则,所谓的“为己”之学终究是难有所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