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刺阶段作文备考专业指南老师家长都需关注!
教师指导学生写作,不少是以研究高考作文命题为切入口,先研究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再来指导学生进行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素材积累。我把这种指导称作“遵题式指导”,这在平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指导。但是到高考冲刺阶段,我认为还应该结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等纲领性文件来指导,是谓之“遵纲式指导”。
如果把“遵题式指导”和“遵纲式指导”比较一下,不难发现,“遵题式指导”是一种由分析题目开始的具体指导和操练,贯穿写作的全过程,“遵纲式指导”则是先领会高考精神而后进行的顶层指导,是写作之前的基础积累。“遵纲式指导”需要教师仔细阅读高考纲领性文件,梳理和领会文件里涉及写作的内容。众所周知,高考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评价标准。可是在写作指导时,我发现一些教师对引导学生构建价值体系有所忽视,对价值体系或疏离、或悬置、或虚化。其实,凸显核心价值是写作的题中之义,写作本身就是思想内容的呈现。《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已经帮助我们建立了这个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主要包含“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三个方面,包括如下内容:
“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正确政治立场、态度和基本观念,包含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法治意识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掌握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包含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要求,属于科学思想方法的范畴。
“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精神情怀,包含品德修养、奋斗精神、责任担当、健康情感和劳动精神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遵纲式指导”的这些核心价值,都具体渗透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里。如劳动精神,集中呈现在必修上册第二单元,通过学习教材里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等时代楷模的报道和《戚岂》《插秧歌》等古诗,让学生体会劳动的崇高与美丽、劳动的价值与意义,让学生树立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新时代劳动精神,让学生理解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不同内涵。当然,教材课文围绕某一话题组织单元,并不表明这一单元就只具备某一核心价值。比如袁隆平身上,除了创造性劳动精神外,还凸显了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奋斗精神、责任担当、健康情感等方面的内容。此外,某一话题也可能在其他课文中有所体现,如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虽然是“发现与创造”人文单元,但涉及了科学家屠呦呦、加来道雄的劳动精神⋯⋯教材编排的课文内容和高考评价体系的说法是一致的。
“遵纲式指导”可以纠正“遵题式指导”中暴露的审题不准和论证不力等问题。只要拥有核心价值观,面对2021年新高考Ⅰ卷《体育之研究》论及“体育之效”这个材料时,就不会仅仅以事论事,就体育论体育,也不会就强弱之变做一番抽象论述。学生就能从国家的强弱之变、自身的强弱之变中,看到大国自信需要吾辈的奋斗和拼搏。如果按照这个思路结合材料内容展开文章,就不会出现论述浅、偏、空的问题。如2022年全国甲卷关于《红楼梦》的材料,学生就会关注到材料里“移用、借鉴、独创”这些词语,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看,该移用就移用、该借鉴就借鉴、该独创就独创,三者不可偏废,但同时,如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更需要创新;从“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看,无论哪一种方法都需要有家国情怀;从“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看,创新与道德、奋斗、责任都有关联。如此思考,可以使得话题开阔而有深度,体现了科学思维。
“遵纲式指导”可以让学生在较短时间获得高考所需的核心价值观念,可以让学生正确站位、自动站位,以新时代优秀青年的身份和观念来发言。但是,在指导过程中,我们不能只积累抽象概念,而要将概念具体化,将概念放到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三个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中去运用。比如理想信念这一核心价值内涵是“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重任”。如果放到这一认知情境,就会明白理想信念必须联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想信念可增强大国自信、理想信念要肩负时代重任等衍生话题;如果联系自身,就会对“自己应该确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和“为了实现理想自己应该怎么做”有更具体的体验。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对“感情”有四个评价等级:感情真挚,感情真实,感情基本真实,感情虚假。感情真挚,就是感情真诚恳切。不真诚的文章,就是假大空的文章。考场上,最忌讳的就是写文章胡编乱造,感情矫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在议论文里,用上情感的利刃,必然会撼人心魄,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从而增强议论文的感染力度。
标题,乃议论文的眼睛,如果脉脉含情,或者射出情感的烈焰,必然会在第一时间吸引阅卷者的注意力。且看这样的标题:《凝创新力量,聚复兴之光》《青年与国携行,跨越永无止境》《跨越艰难险阻,创造卓越未来》《借鉴诚可贵,创新价更高》《守边界以至精神,融边界以得发展》《以“有我”之心,成就“无我”之功》《潮头登高我击桨,不计名利助国兴》《矜细行以立大德,顾小让而成大行》《青春好姿态,迎风共成长》,它们要么用美好的物象来表明感情,要么用鲜明的爱憎态度来表明感情,要么用祈使句等鼓动性的句子来表明感情,这些文章标题无不因感情真挚而灵动活泼,给阅卷教师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
议论文的论点和分论点多是重理性的语句,但如果把真挚的感情渗透其中,理情齐飞,必然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且看这样的论点和分论点表达:2022年新高考Ⅰ卷满分作文《扎实本手创妙手,急功近利多俗手》的分论点为“妙手的创造需要扎实的本手,离不开对本手的深刻理解、融会贯通和创新应用”,以及“急功近利追求创新难免出俗手,终使事情适得其反”。这两个分论点一正一反,观点鲜明,前者情感褒扬,后者情感叹惋,都融入了自己真挚的情感,使分论点表达得很有情感的张力,使文章平添一份情感的魅力。2022年新高考Ⅱ卷满分作文《凝创新力量,聚复兴之光》的论点表达为:“无论如何选择,我们都不约而同地共同铸就中国梦,凝天下创新之力量,聚民族复兴之荣光。”由于融入了自己鲜明的爱憎之情,不仅观点鲜明,而且感情融入字里行间,使文章的论点很有力度和温度。
2022年新高考Ⅱ卷满分作文《跨越艰难险阻,创造卓越未来》中的分论点是“选心中所爱,择正确道路”“砥砺敢为,创新精神”“开拓进取,薪火相传”。这几个分论点,用“心中所爱”“砥砺敢为”“开拓进取”等褒扬的词语,渗透了自己对创新的热爱之情,很有感染力。所以,在论点和分论点的表述上,不能冷冰冰地说理,要融入自己真挚的感情、鲜明的态度,才能感染读者。
议论文以真挚的感情打动人,不局限于上述几种方法。考生可以在叙述论据时,根据主人公的事迹融入相应的感情:正面人物的事迹,我们带上崇敬仰慕的情感去叙述;反面人物的劣迹,我们带着或遗憾或憎恶的情感去叙述,从而在叙述论据的字里行间,让读者的情感与文字产生共鸣,从而更加认可作者的观点。如这段文字:
器,人们看到就会想到“盛东西的物”,其实,器不只是物,人也可以被称为器。我们经常听到父母说,你太不成器了。的确,“玉不琢不成器”大抵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每个人开始的时候都是璞玉,不经雕琢,不加渲染,在努力中雕刻属于自己的花纹,变得越来越不一样。可是,有的人,却没有认清自己璞玉的本质,他想做鸟,他想飞翔,最后落得粉身碎骨的下场;有的人,懒于镂刻的繁杂,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最后一块好好的璞玉却没有成为精美的玉器;而有的人,十年磨玉,丝毫不怠慢,终于成就一件流芳千古的玉器。
这段话在概括叙述例子的时候,就融入了自己真挚的感情:“可是”之前的叙述融入的是对努力雕刻自己而成器的人的肯定的情感。“可是”之后的三种情况融入的是对没有认清自己璞玉的本质而粉身碎骨的下场的惋惜,对因为懒惰没有好好雕刻自己而没有成为美玉的遗憾,对坚持雕刻终成流芳千古的玉器的充分肯定和赞美。这样的文字读来很有感染力。
不仅概括叙述事例可以融入感情,具体事例的叙述也可以融入真挚的感情。再看叙述具体的事例性例子的段落:
胸无器量,失之桑榆。两个世纪前,当富尔顿将自己刚发明的蒸汽机铁甲战船介绍给拿破仑时,无意中的恭维却击中了拿破仑最自卑、最怕别人嘲笑的短处——身材矮小,他大发雷霆,拒绝了富尔顿的发明。之后富尔顿的专利被英国人购买,因此英国凭借着强大的海军,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远远超过了法国。如果那天拿破仑没有因为一句无意的话把富尔顿轰出凡尔赛宫,而是礼遇有加,使用他的专利,现在的世界格局会怎样?法国会不会有更高的国际地位也未可知。但历史向我们证明,拿破仑拒绝一项伟大发明的同时,也失去了一个称霸世界的绝好机会,拿破仑输在了自己的胸怀上,败在了自己的器量上。
这个段落在叙述拿破仑拒绝富尔顿的事例时,抓住拿破仑因为器量胸怀不够,大发雷霆,造成自己乃至国家受损的这个关键点,将自己遗憾叹惋的真挚感情融入其中。
此外,议论文在进行分析论证的时候也要融入自己真挚的感情,只有把自己真挚的感情融入论证分析的语言中,才能避免冷冰冰的说理,让自己的分析有了感情的温度。
在议论文中,也可以用修辞来助力表达自己真挚的感情,比如用排比、比喻、引用、拟人、仿词等修辞手法来增加议论文语言的情感,从而增强议论文的感染力。如《听从心灵,随心而行》中的开头:
这个开头用排比和比喻来引出自己的观点:“听从心灵深处的对白,随心而行。”情感酣畅,颇有气势,有很强的震撼力。
可见,一篇好的议论文,如果把情感拿捏得恰到好处,就会增强议论文的感染力,从而加大议论的力度,让人更加信服。总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议论文不能冷冰冰地说理,要让自己的文字有温度、有感染力,必须要有真挚的感情,必须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让议论文情感与理性齐飞。
距离高考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作文应该怎样教?是继续多写多练,保持练笔的节奏?还是多讲多读,教师多给学生讲解高分范文?笔者认为,临近高考,应该继续加强审题立意练习。
高考前一个月,学生的写作能力基本定型,大幅提分的概率微乎其微,不宜多讲“高分秘笈”,应多在审题立意上持久发力,让学生保证审题立意不失分。审题立意关系到作文成败,一旦失误,轻则偏题,重则严重跑题,及格分难保。
审题立意的教学,固然需要训练不同题型审题立意的方法,但最重要的是继续训练把握命题材料核心概念、准确阐释核心概念内涵以及由核心概念内涵准确写出观点句的能力,这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核心能力。
一则命题材料通常由一个或数个核心概念组成。所有的命题材料都是由一个个语句组成,而语句都是由概念所组成的,那么,审题就应该寻找语句以及整个材料的核心概念。此外,多数题型的审题立意最终都要提炼出材料背后的核心概念,所以,把握核心概念的能力至关重要。
命题材料的核心概念有多有少,有的清楚明确,有的分散多样,需要在审题时仔细辨别。清楚明确的,以关键词为抓手,自然难度不大,只要看准即可。分散多样的,则要仔细找准。如2021年全国甲卷作文题的核心概念是“可为与有为”,包含两个概念;2022年新高考Ⅰ卷作文材料中出现三个核心概念:本手、妙手、俗手。这些核心概念必须一一找全,缺一不可。以上命题相对难度不大。而有的材料,核心概念可能多次变换,这时最重要的是找准核心概念的落脚点,一般而言,这个落脚点多数在最后一句,如以下这道模拟题:
当下,纯粹靠颜值、话题炒作而成名的流量明星已风光不再,年轻人越来越青睐那些拥有精神象征和价值内涵的偶像。深藏功名、永葆本色的战斗英雄张富清,磨炼硬功、飞而不止的航天英雄王亚平,坚持梦想、挑战自我的“中国飞人”苏炳添,学贯中西、情牵华夏的诗词女儿叶嘉莹⋯⋯他们都让公众汲取到向上的力量,新的偶像审美观正悄然重构。上述现象引发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这个材料的核心概念有“偶像”“偶像审美观”“偶像审美观重构”,究竟写哪一个?认真读材料后,便会发现最核心的概念是最后一句里的“偶像审美观重构”,这一个核心概念才是立意的发力点,光写“偶像”或“偶像审美观”就有可能偏题。
找到核心概念之后,还要准确理解内涵,对其内涵作出准确解读,不然也容易偏题。也就是说要结合材料,在材料的语境中理解核心概念的内涵。如上述“偶像审美观重构”,其意是指当今社会年轻人对偶像观的认识所发生的变化,从对明星的颜值、话题的关注,转向对偶像的精神、价值的关注。如果不从材料、语境理解,这里的“偶像审美观重构”可能指向对偶像外貌颜值认识的变化,如此理解,会造成作文偏题。
在对核心概念内涵有所理解之后,下一步就是提炼观点,并且要能用一两句话准确概括出来。这个观点通常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能准确概括文章大意的观点,文章正文部分就是围绕这一两句话而阐释的,这对写作的成败至为重要。学生在审题时,如果能将这个最为关键的语句写出来,后面就不太容易跑题。当然,前提是一定要能想明白、写清楚。
《荀子·劝学》中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种树郭橐驼传》中说“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强调顺应天性的重要性。
本则材料很容易把握核心概念:“顺应天性”和“后天雕琢”,而对核心概念的内涵作出解读,需要分析出如下内涵:顺应天性指每个人的能力和个性都有其特点,只能按照其特点去培养,不能违反规律;后天雕琢指在适应天性的前提下,通过不同的培养方法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发展。对于这个概念内涵,接下来就要用一两句话明确表达整篇文章所要阐释的观点,起到立骨定向的作用:对人才的培养,顺应天性和后天雕琢,看似对立,实则统一。后天雕琢要在顺应天性的基础之上,后天雕琢是为了人才更好地发展,而不是揠苗助长或摧残天性;顺应天性不是任其自由发展,而是后天根据特点定点培养。
任何命题作文,切题是第一要务,要能看清题目要求,根据要求写作,一旦跑题,后面写得再好也无济于事。临近高考的写作教学,需要做的事固然不少,但审题立意的训练不能放松。以上三点,以把握命题材料核心概念为中心,耗时不多,便于操作,对于训练学生审题立意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