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钓鱼吧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钓友交流 > 正文

钓友交流

水利工程设鱼道 鱼儿从绿色通道游进“产房”

admin2024-08-04钓友交流16
  每年4至7月,是赣江洄游鱼类重新回到赣江中下游的时期。前不久,赣江新干航电枢纽工程完成了全国首个航电枢纽工程仿自然鱼道模型试验,还鱼儿一条畅游无阻的通道。  我省拥

  每年4至7月,是赣江洄游鱼类重新回到赣江中下游的时期。前不久,赣江新干航电枢纽工程完成了全国首个航电枢纽工程仿自然鱼道模型试验,还鱼儿一条畅游无阻的通道。

  我省拥有赣江和鄱阳湖两大水系,渔业资源丰富。赣江的鲥鱼等珍贵鱼类,古时还被作为纳贡之物,驰名中外。

水利工程设鱼道 鱼儿从绿色通道游进“产房”

  水产专家告诉记者,20世纪70年代,峡江还有大量鲥鱼,年平均产量为7500公斤,最高产量为1974年的12328公斤;20世纪80年代,年产量逐年下降,至1986年只有248公斤。1996年,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在峡江试捕1个月,结果一无所获。

  据省渔业局相关人士介绍,1982年至1983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先后4次对赣江进行调查,当时发现赣江鱼类有118种。其中,以鲤科鱼类为主,占种数的58.5%。

  5年前,专家再次对赣江中游泰和江段的鱼类资源进行调查,记录的61种鱼类中,鲤科鱼类有39种,占鱼类种数的63.93%,渔获量也大为减少。其中,江湖洄游型的青、草、鲢、鳙这“四大家鱼”明显减少,中华鲟、胭脂鱼、鲥、鳤、鯮等珍稀鱼类、洄游型或半洄游型鱼类踪迹难寻。

  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受生态环境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赣江渔业生态环境遭破坏,特别是鱼类的产卵场所和洄游通道被破坏,使赣江渔业资源锐减。

  据介绍,赣江分布有鲥鱼和四大家鱼产卵场。鲥鱼产卵场主要在峡江、吉水至新干一带;四大家鱼产卵场分布在泰和、吉安、 吉水、峡江和新干。之前,随着水利工程大量增加,水体环境的改变,使鱼类栖息场所减少,导致洄游性鱼类的种类减少。

  专家说,赣江四大家鱼原有12处产卵场,自1993年万安大坝建成后,除赣州储潭和峡江巴邱两个产卵场所保存较好外,其他产卵场已消失或遭破坏。

  过度捕捞、大量使用有害渔具,如电网、毒药、炸药等,也是导致鱼类数量和种类大幅减少的因素之一。

  建设峡江水利枢纽时,为保护鱼类等洄游水生动物,水利和渔业等部门请来专业机构,在峡江水利枢纽坝底设计建造专用鱼道,用于水生动物洄游时通过大坝。

  “特意为洄游性鱼类开辟鱼道,就是让鱼儿可通过鱼道洄游到上游产卵,为它们打造了一条进入‘产房’的绿色通道。”水产专家形象地说。

  据了解,在赣江新干航电枢纽工程,我省投资1400万元,完成了全国首个航电枢纽工程仿自然鱼道模型试验,仿自然鱼道模拟天然河流的鱼道进行布置。该鱼道为旁路水道形式,采用人工堆石将鱼道沿程分隔形成一个个水池以消减上下游水位差,每个池室留有过鱼口,鱼道内流态复杂。

  同时,为达到保护和弥补作用,水利工程开建时,还将设计渔业增殖站,通过人工增殖放流达到遏制赣江鱼类资源衰退的目的。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湘江近尾洲、大源渡、株洲大坝相继建成,按照2007年湖南省《湘江干流航道发展规划》,湘江干流上总共将建起8个梯级水利枢纽工程。据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副总设计师李强介绍,在工程允许范围内,设计师尽可能让光线、水温、底槽接近鱼儿洄游的自然条件。

  作为全球最大的三文鱼输出国,从世代优选法则培育鱼籽开始,到零污染、健康饲养的成鱼过程,挪威的食品健康与安全方面有目共睹。浮于海面的圆形网架浮直径 10 米有余,深度为 35 米左右,保证每条三文鱼都有自己的空间。

  不料,刚到家楼下还没打到车,徐女士便已经站不稳了,不一会就见红和破水了。张先生本想走到路边拦车,但很快张先看到孩子头部已经出来了,便连忙用手去接住孩子。张先生回忆,“从未想到会遇到这种情况,感谢热心路人的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