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钓鱼吧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钓友交流 > 正文

钓友交流

发现鄞州 沈健丽:让宁波走书“走”得更长远

admin2024-08-09钓友交流15
  东到舟山诸岛,北到钱塘江,南到雁荡山,70岁的沈健丽领略了宁波走书的鼎盛时期,也经受了其低谷。如今,沈健丽依旧活跃在宁波走书的舞台上,将京剧高昂粗犷的唱腔和充满江南水乡风雅别致的越剧唱

  东到舟山诸岛,北到钱塘江,南到雁荡山,70岁的沈健丽领略了宁波走书的鼎盛时期,也经受了其低谷。如今,沈健丽依旧活跃在宁波走书的舞台上,将京剧高昂粗犷的唱腔和充满江南水乡风雅别致的越剧唱腔引入宁波走书中,给观众带来了高水准的宁波走书。

  随着娱乐生活的多样化,以及现代网络文化的冲击,宁波走书这一传统曲艺开始走下坡路。面对不少走书艺人的转行,沈健丽告诉记者,她希望自己身体力行,让宁波走书“走”得更远一些。

发现鄞州 沈健丽:让宁波走书“走”得更长远

  9月30日9时,家住北仑大榭的徐阿姨就出门坐车,准备前往邱隘镇回龙村文化礼堂看宁波走书《金刀传》。徐阿姨说,她是沈健丽的粉丝,只要自己有空,不管沈健丽去哪里演出,她都会前往。

  当天上午10时30分,距离《金刀传》开演还有一个半小时,回龙村文化礼堂已经坐满了从宁波各地赶来的观众。“还好,我找人占了座位,要不然得坐到很后面去了。”徐阿姨笑着说。

  落座后,徐阿姨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瓜子、柚子、葡萄等零食,分享给听友,聊了聊老年生活后,她起身去接热水喝了。徐阿姨说,她现在不需要带孙子,空闲时间多,自从听了沈健丽的宁波走书,就迷上了她的表演。

  “我在看走书的过程中,还认识了很多听友呢。”徐阿姨开心地说,观看宁波走书,不仅让自己的老年生活丰富多彩,还能和同龄人聊天,扩大社交圈。

  像徐阿姨这样的宁波人还有很多,只要沈健丽演出,他们有空就会前往捧场。在沈健丽眼里,有这么多人支持她,支持宁波走书,是压力也是动力。

  沈健丽告诉记者,根据《宁波曲艺志》记载,宁波走书又名“莲花文书”“犁铧文书”,诞生在清同治、光绪年间,流行于宁波、舟山、台州一带。“走书最早从上虞流入,当时曾有几个佃工,在农作中你唱我和,自娱自乐,借以消除疲劳。由唱小曲发展到唱有故事情节的片段,农闲时凑拢几个人到晒场、堂前演唱,也有人逢年过节靠演出来挣‘外快’。”

  宁波走书在唱腔上吸收了绍兴莲花曲调,从四明南词、宁波滩簧、地方小调中也引进了不少曲调,以月琴等乐器伴奏。沈健丽说,表演宁波走书不需要太大的舞台,台上设半桌一张,她和丈夫及伴奏员分坐桌子两旁。她除了坐着唱,也经常在台上走动,“走书”之名也由此而来,走动表演的形式与大部分评书表演相似,集“说、唱、演、噱”于一体。

  沈健丽25岁开始了自己的唱书生涯。那时,她精力旺盛,又有一副好嗓子。在余姚书场开始唱夜场,人家老艺人唱日场,七天后老艺人唱得人都走光了,而她这里的人越来越多,后来改唱日夜场。她一唱就是半个月,唱得嗓子痛,唱得书不够。

  “1978年起,我拜邱伯阳为师,学唱宁波走书至今。”沈健丽笑着说,宁波走书的传统书目主要为长篇历史、侠义大书,例如《杨家将》《包公案》等。而她经常演唱的传统书目则有《平阳传》《大红袍》《大明剑侠传》《紫金鞭》《龙公案》《月唐传》《三门街》和《天宝图》等数十部长篇大书。

  9月30日11时,沈健丽走进了回龙村文化礼堂二楼。看着眼前已经坐满的场地,沈健丽赶紧放下手中的水杯,化起了妆。沈健丽说,她必须认真对待每一次演出,不管人多人少,她都要精心化妆。

  沈健丽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是宁波走书的黄金时期,宁波城里有十几个书场,场场爆满。那时,由于语言贴近生活,文化生活单一,宁波走书的主要市场在农村。宁波走书通过对历史、侠义小说的演绎,除了让农民接受知识、文化,也拓展了城市市场。

  从拜师学唱开始,沈健丽就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每一次学来后,她都会回家用笔记录,形成了她自己的手抄本。这么多年来,沈健丽已经记录了数十本手抄本。

  其间,沈健丽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加入自己的特色,伴上优美的唱腔。用走书唱调作底子,引用越剧唱腔的柔美,使自己的宁波走书表演别具一格,日趋完美。“那时,城里听走书的地方多,彩虹北路边有个书场,200多人的座位场场客满,不少人硬挤在门外看。旁边还有个菜场,菜农们早上来卖菜时都带着盒饭。菜卖完了也要等到下午,听完了走书再回去。在乡下,几乎村村有搭台唱走书。我们也赶场,下午在这村唱,晚上又到那村,人们听得有味,我们唱得也有劲。”

  沈健丽与丈夫钱志华一起,东到舟山诸岛,北到钱塘江,南到雁荡山,颇受各地观众好评。他们曾亲身感受到了宁波走书耀眼的一页,“有时候忙起来,我们一年要说上400多场书。”

  从1988年起,因为电视剧的增多,宁波走书开始走下坡路,阵地也越来越小,从城市转移到了乡间,艺人也越来越少。但沈健丽和丈夫没有放弃,他们依旧奔走于各个乡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喜欢上宁波走书。

  “我印象比较深的一次就是2001年,我在象山石浦演讲《宝剑金钗》。”沈健丽边换衣服边说,“我那时已经演讲了十多天,还有一部分没有说完。一名30岁的渔民在演讲结束后找到我,说要自己出钱,让我把后面的书唱完,他才能安心出海,否则总是惦记。”

  即便如此,知道宁波走书的人还是越来越少,除了老年人,很少有年轻人来听宁波走书。沈健丽看在眼里,急在心中。“2007年,对于我们宁波走书艺人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她说,那一年,由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申报的“宁波走书”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度沉寂的宁波走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随后,鄞州区文化馆被鄞州区、宁波市政府命名为宁波走书传承基地。

  2010年,区政府承办了全国曲艺“牡丹奖”鄞州赛区的活动,使宁波走书再次走入现代人的视野,成了宁波人所关注的艺术项目。

  近年来,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沈健丽多次代表曲艺界参加市、区宣传部门组织的“文化三下乡”活动,运用宁波走书表演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同时,她还经常参加电视台的曲艺节目演出。2007年,沈健丽在鄞州电视台录制了《平阳传》,深受市民追捧,后又相继录制了《天宝图》《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三部大书,创出了前所未有的传统曲艺最高收视率。

  眼看就要到演出时间了,沈健丽再次检查了扩音设备是不是完好,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旗袍,看看镜子里的自己妆容是否精致,头发是否扎好。随后,她走上了舞台,而丈夫早已在台上坐定,缓缓拉响了手中的胡琴。

  记者发现,沈健丽在舞台上的道具并不多,一块醒木,一柄扇子以及一块用来擦汗的毛巾。“啪!啪!啪!”随着三下醒木拍桌的声音,宁波走书《金刀传》正式开唱了。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让原本还在聊天的观众安静了下来。

  在3个小时的演出中,极少有观众中途离场,就怕错过精彩的部分,更有人在结束后仍舍不得离去。而表演完这场的沈健丽,却早已满头是汗,旗袍也被汗略有浸湿。

  “我最担心的就是宁波走书有一天会后继无人。”演出结束后,沈健丽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她说,20世纪90年代,她曾相继收纳陈雪飞、沈赛君和钱惠妮三人为徒,并希望徒弟超越自己。无奈陈雪飞亡故,其他两位也都改行。之后,很少有人来拜师学艺。

  直到几年前,一个后场师傅,给沈健丽介绍一个名叫陈亚娟的人。当时,沈健丽刚被命名为省级传承人,她看陈亚娟底子好,又肯学,便收作徒弟。沈健丽给陈亚娟传授了《紫金鞭》《宝剑金钗》《平阳传》三部大书。如今,陈亚娟已是象山的非遗传承人了,也是沈健丽的得意门生。

  “近年来,我又收了张国玲、吴海红两个徒弟。如今一人可以独立表演,一个人正在学唱。”沈健丽笑着说,看着徒弟们一个个都慢慢成长起来,等他们都学有所成了,再进行拜师仪式。等到那时,她也就可以计划退休了。

  原来,沈健丽的儿女们早已要求她歇下来,好好安度晚年。可是,“演出场次不断,我们一个地方没有唱完,另一个地方已经来邀请。”

  如今,为了振兴宁波走书,沈健丽还前往鄞江小学、五乡小学和东钱湖旅游学校进行普及讲课。与此同时,她还不定期到宁波走书传承基地咸祥镇咸六村以及传承场所——鄞州区文化馆、非遗馆、鄞江镇宁波走书陈列馆,面对面辅导,逐句教唱。“只要有人愿意学,我都愿意教。”

  沈健丽告诉记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她的足迹遍布五乡、姜山、云龙等镇。沈健丽几乎没有休息过,用她的话来说:“只要我还能唱一天,我就想让宁波走书‘走’得更远一些,让宁波走书得到传承和发扬,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宁波走书。”

  宁波走书是深受群众喜爱的曲艺,讲述老百姓爱听的故事。在短短几个小时的采访过程中,记者感受到了沈健丽对于宁波走书的热爱,对传承宁波走书的迫切。

  开演前的化妆、挑衣服,演出中的认真,以及演出后的总结和改善,都让记者看到了老一辈宁波走书艺人的执着和坚持。沈健丽一再说,她怕没有传承人,她怕宁波走书这样的艺术形式消失。可是,她正用自己的热情和经验,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宁波走书的魅力。正像她所说的那样,只有观众听得有味,她才能唱得有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