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钓鱼吧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钓友交流 > 正文

钓友交流

胡德夫 像一块滚石

admin2024-10-19钓友交流2
  胡德夫,台湾原住民民歌手,20世纪70年代,胡德夫与杨弦、李双泽推动了被称为整个华语流行音乐启蒙运动的“民歌运动”。  2005年,胡德夫五十多岁,出版了自己的第一

  胡德夫,台湾原住民民歌手,20世纪70年代,胡德夫与杨弦、李双泽推动了被称为整个华语流行音乐启蒙运动的“民歌运动”。

  2005年,胡德夫五十多岁,出版了自己的第一张专辑《匆匆》。次年拿下六项金曲奖提名,获最佳作词人、最佳作曲奖。同年参与的是更广为人知的陶喆和周杰伦。当时激起无数人疑问,胡德夫是谁?最近,胡德夫携新书《时光洄游》来到北京,向我们讲述了他的故事。

胡德夫 像一块滚石

  那是一个混杂、交汇的时代。60年代中期,台湾实施十大建设,出口的急剧扩张和经济快速成长,建立在庞大的“廉价劳力”基础上,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经济模式的变化,让原住民维持数百年的生活方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解体。他们先是被迫“平地化”,接着是许多一辈子也没有想过要离开山谷或海边的原住民,必须到家乡以外去谋生,否则生存难以为继。

  被欺压、歧视和污名化,曾是老一辈原住民的共同记忆。他们被称做“山胞”,甚至是更有歧视性的“山地人”和闽南语“番仔”。政府的教材仍写着吴凤的故事,那是日据时代编造出的污名化谎言,胡德夫读书时,不少同学会问,你们家还在杀头吗?这种歧视,让不少考入淡江中学的原住民同胞,也会不愿承认自己原住民的出身。

  1972年,胡德夫因身体旧疾从台大英文系辍学,传来父亲患上食道癌的消息,他每天打两份工换取医药费。经朋友介绍,他每周一三五去哥伦比亚咖啡馆唱歌,其余时间在LostCity当店长(他和朋友一起开的铁板烧店),最常来的三个臭皮匠,是胡德夫和他的两个朋友:李双泽、杨弦。这两个被逐渐遗忘,又不断被提起的名字。

  结果撑场演变成了砸场。第二天演唱会,李双泽手里拿着可乐瓶上台,感慨自己从菲律宾来到台湾,喝的仍是可口可乐,大声质问演唱西洋歌曲的歌手,“你一个中国人唱洋歌,什么滋味”?接着,主持人陶晓清质疑,“你说的现代民歌在什么地方?”李双泽在一片嘘声中回答,“在我们还没能力写出自己的歌前,应该一直唱前人的歌,唱到我们能写出自己的歌为止。”

  事件的真正影响在演唱会之后,引发青年知识分子们关于“唱自己的歌”的广泛讨论和反省。胡德夫朋友、经纪人郭树楷说,如果说民歌运动中谁极具自觉性,可能只有李双泽。他是菲律宾华侨,在菲律宾成长时受到排挤,对中国的乡愁,让他一直渴望本土文化,当时中国不可回,等来台湾念书,他发现,一切不过都是美国流行文化的重复。“我猜测他内心是有失落感的。”陶晓清说。

  多年未归的部落,让胡德夫感到陌生,这里不再有他歌里唱的满山月桃花和飞舞的蝴蝶。反观自己,现实把他摔到谷底,拖着破损的身体,投靠母亲。在被骨刺折磨痛无可忍的时刻,他甚至让朋友把炸药绑在自己身上,只想快点结束这一切。朋友不忍见他被病痛折磨,答应照办。当帮他点了火,正想起身跑开的一刹,又徒手按灭火苗。两人抱头痛哭。

  胡德夫:我们那时候,许多孩子在社会最底层,不管出去工作、读书,都会觉得自己矮人家一截。我是比较幸运的,我的祖父、外祖父,一直要求我在家里只能讲卑南族话,出家门可以讲排湾族话。我小时候,在学校会主动去学阿美族的话。但原住民在那个时代普遍还是缺乏信心的,一方面是社会造成的,一方面“我们在找自己是谁”。到现在改善很多了,孩子们上母语课的量越来越大,兴趣也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