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能捞100多斤!多地出现的“捞虫族”看不到暴利下的风险?
这句在“捞虫族”间口耳相传的话,揭开了红虫江湖暴利的面纱,也撕开了生态系统伤疤的一角。
很多人对红虫的认知,还停留在渔具店里那一小盒几十块钱的鱼饵,但实际上红虫远不止是鱼钩上的诱饵那么简单,它是淡水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作为摇蚊的幼虫,红虫以水底的有机碎屑和藻类为食,在净化水质方面扮演着清道夫的角色,同时,它还是鱼虾蟹鳖等水生动物重要的天然饵料,支撑着食物链的稳固。
可是红虫的生态价值长期以来被低估,而其经济价值却被无限放大,随着钓鱼和观赏鱼产业的兴起,红虫的需求量激增,价格也水涨船高。
在暴利的驱使下,捞红虫这门“生意”迅速在一些地区兴起,甚至形成了一条从捕捞、销售到终端消费的完整产业链。
一些人将捞红虫视为“来钱快”的致富捷径,他们涌向河道、池塘,甚至臭水沟,用尽各种手段捕捞红虫,全然不顾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殊不知这种竭泽而渔的行为,正在蚕食着生态系统的根基,最终将反噬人类自身。
“捞虫大军”的装备不断升级,从最初简单的抄网,到如今的机械化捕捞船、柴油抽水机,捕捞效率越来越高,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安徽省蚌埠市就曾发生过一起“捞虫”案件:6名“捞虫人”利用机械采捕船在北淝河宋岗段疯狂捕捞红虫,最终被水利局执法人员当场抓获。
经查他们共捕捞红虫41.5斤,最终这6人不仅被处以行政处罚,还被判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6.64万元。
这起案件敲响了警钟:生态红线,岂容践踏!红虫虽小,但却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过度捕捞红虫,不仅会破坏水生生物的食物链,还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加剧水环境污染,最终损害人类自身的利益。
但是面对暴利诱惑,“捞虫大军”依然铤而走险,他们游走在法律边缘,与监管部门玩起了“躲猫猫”,为了躲避执法,一些“捞虫人”甚至选择在夜间或偏僻水域进行捕捞,给监管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捞虫人”为了追求更高的捕捞效率,不惜使用电鱼、毒鱼等非法手段,对水生生物造成毁灭性打击,严重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为了缓解野生红虫捕捞的压力,一些地方开始尝试人工养殖红虫,可红虫养殖并非易事,技术门槛高,投入成本大,而且容易引发新的生态问题。
红虫养殖需要模拟其自然生长环境,对水质、温度、饵料等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为了降低养殖成本,一些养殖户选择使用廉价的动物粪便、生活污水等作为饵料,导致养殖水体富营养化,排放的污水也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江西省就曾发生过一起红虫养殖污染环境的事件,一位村民为了养殖红虫,大量使用猪粪作为饵料,不仅污染了空气,还将未经处理的养殖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导致水体发黑发臭,村民怨声载道,最终相关部门依法取缔了该养殖场,并对养殖户进行了处罚。
这起事件表明,红虫养殖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缺乏科学规划和有效监管,很容易从“生态救赎”变成另一场生态灾难。
红虫江湖的乱象,折射出的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红虫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首先要加强法制建设,提高违法成本,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红虫捕捞、养殖、销售等环节的管理规范,明确法律责任,加大执法力度,对非法捕捞、养殖、销售红虫的行为,依法予以严惩,形成高压态势,震慑违法行为。
要加大科技投入,推广生态养殖模式,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开展红虫生态养殖技术研究,推广使用环保型饵料、水处理技术等,从源头上减少红虫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红虫产业的绿色发展。
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态保护意识,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普及红虫的生态价值、过度捕捞的危害等知识,引导公众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自觉抵制非法捕捞、销售、购买红虫的行为,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红虫江湖的未来,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选择,只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才能破解红虫江湖的生态困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们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更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人民资讯 2021年05月31日 用网拖、用抽水机抽底泥,天津潮白河开渔船捕捞红虫到底该不该?北方网 2018年10月15日【津云微视·现场】捕捞“红虫子”也要许可证!十几条渔船被“劝退”中国长安网 2021年05月31日 检方出手了!掠夺性捕捞“红虫”被判40倍生态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