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永衡阳三级航道近尾洲枢纽鱼道工程:让鱼儿找到“回家的路”
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干流全长 948公里,流域面积 94721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广阔,是湖南水生生物种质资源的宝库。然而,由于近年来湘江生态环境遭遇的破坏,湘江陆生和水生生物资源多样性不断减少,大型珍稀鱼类濒临灭绝。调查显示,目前湘江衡阳段鱼的种类由先前的70余种锐减至36种。
为减少水运工程对湘江生态影响,湘江永州至衡阳三级航道修建鱼道,让鱼儿找到“回家的路”。
作为湘江永州至衡阳三级航道建设二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近尾洲枢纽鱼道工程,位于张河铺至香炉山“四大家鱼”(青、草、鲢、鳙)产卵江段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内,布置于近尾洲二线船闸与枢纽电站扩机之间。鱼道采用横隔板竖缝式,鱼道长995米,宽 2.5米,约 10 个池室布置一个休息室,休息池长度为 6米,弯道或转弯处休息室适当加长。
“大坝拦截河流,鱼类洄游通道受阻,不能翻坝到产卵场产卵,会让江里的鱼越来越少。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项目建设之初设计了鱼道,这个通道里,有鱼儿溯游最舒服的流速,鱼儿游累了,还可以在休息池休息。”湘江永州至衡阳三级航道工程项目建设部总经理周灿介绍。
此外,鱼道还发挥着生态廊道的功能,使有机质、泥沙和其它水生生物通过自然或人工障碍物。鱼道使上游聚集的有机质能够输送至下游,为水生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满足鱼类茁壮生长的需要;同时,通过水流挟沙使泥沙通过鱼道,满足了下游的冲刷平衡以及一些鱼类和底栖生物对悬沙或底沙的需求,也沟通了上下游的藻类和微生物群落,完善了河流中的食物链。
目前,该鱼道工程混凝土结构已经基本完成,下一步将安装启闭设施等设备,预计2023年投产。